劉 曉
不向海外派駐一兵一卒,固然是我國執行數十年的基本國策。但也應看到,這一基本國策在長期堅持中難免會有適度調整。如在一年前,中國決定派遣海軍艦隊到索馬里海域護航,就用行動反映了這一基本國策在原則性與靈活性上的高度協調。因此,只要出兵阿富汗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并獲得當事國請求或同意,那么,這不能說是違背承諾。這反映的是我國基本國策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而且數十年來聯合國維和理念也在不斷演變,“締造和平”等概念明顯擴大了傳統的維和范疇。只要我們能夠始終謹記“永不稱霸”的戰略方針,完全可以選擇“合法性加合作性介入”阿富汗的戰略。
派兵阿富汗對中國來說十分必要,此舉在于幫助中國更加積極主動地塑造長遠未來。從地緣戰略關系上看,中亞是中國的“后院”,而阿富汗是進入中亞地區的橋頭堡。阿富汗穩定有利于中亞穩定,中亞穩定則中國“后院”穩定,有利于改善中國的地緣戰略環境。而且中國在阿富汗有重大的經濟利益,與其讓北約的部隊幫助保護,還不如自己有計劃地主動出擊,保持必要戰略主動權。一個明顯的現實是,即使中國不派兵,恐怖襲擊依然會不時找上在阿富汗的中國人乃至深入國境,一些反華勢力針對中國的戰略鼓噪與包圍依然會緊鑼密鼓地進行。因此派兵阿富汗也是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
中國派兵阿富汗,雖然不可能指望從中獲得什么絕對優勢或特殊利益,但也必然將成為打開局面、塑造未來形勢的一個重要籌碼。中國需要高度重視對瓦罕走廊的保護,這里既是中國陸軍以及“東突”恐怖分子進出中阿邊境的必經通道,也是北約反復要求中國幫助補給的重要路線,還是復興“陸上絲綢之路”需要大力建設的戰略要地。因此,派兵阿富汗首先需要增兵瓦罕走廊,加大各方面投入,并將其中國部分建設成為應對未來事變的首選前進基地。
此外,派兵阿富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世界一些聲音對于中國采取所謂“機會現實主義”惡評已久,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我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的貢獻。就目前情況來看,盡管中國政府在阿富汗重建工作中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贏得正面評價的機會還很多。只要我們善于有選擇地參與,就能在獲得更大收益與做出更大貢獻兩個方面同時取得進展。
我們需要讓世界看到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僅充滿熱情而且能夠付諸行動。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要不要向阿富汗派兵也許是個偽命題,而派兵干什么、在多大范圍派兵、如何合法用兵,才真正應成為關注的核心。
筆者認為,如果中國以聯合國及阿富汗政府授權為前提,以組建獨立于北約部隊之外的、以某種形式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觀察員國的“上海合作組織”聯合維和部隊為基本架構,以派遣非戰斗部隊及少量保護性戰斗部隊為基本模式,以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為主要樣式,以中阿邊境及我投資區為主要駐扎地域,那么中國向阿富汗派兵的行動未必會損害中國與阿富汗乃至與世界的關系,同時也能夠將可能由此引發的“中國威脅論”降到最低。
在向阿富汗派兵的基礎上,怎么借助政治、軍事、文化、傳媒等綜合渠道,確保軍事硬實力能夠充分有效發揮,推動硬實力更有效地轉化為軟實力乃至成為正向累積性資源,這才是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嚴肅話題。▲ (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