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德國特約記者 陶短房 青 木 本報記者 鐘玉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1200萬,全年預計將突破1300萬,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大國已毫無懸念。英國《金融時報》8日表示:“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前景。”25年前,中國剛剛開始著手締造現代汽車工業,幾乎是從零開始。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汽車工業是否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即將開始打造中國一直夢寐以求的“汽車強國夢”。
美國彭博社8日的報道說,中國11月汽車銷售總量達134萬輛,同比增長96%,其中轎車銷量達104萬輛,同比增長98%,增幅創5年之最。報道稱,所有在華經營的中外車企都獲得豐厚利益,其中大眾銷售同比增長38%,戴姆勒和奔馳分別飆升了224%和152%。報道認為,中國汽車產銷兩旺的關鍵,首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其次是中國政府對汽車消費的一系列刺激措施。法新社8日的報道稱,中國今年鞏固了其亞洲汽車巨人的地位,這得益于中國政府刺激國內消費的措施,如將小于1.6升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對使用替代能源的車輛減免車輛稅等。如果按照年化銷量計算,自今年1月起中國事實上就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最大汽車市場。
《金融時報》8日的評論稱,全球金融危機讓中國一舉拔得頭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然而,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關鍵轉折期,不少中國汽車企業正積極向海外擴張,尋求實現中國汽車的全球夢想。上海汽車最近獲得了其合資公司上海通用的控股權,并和通用汽車在香港建立了新的合資公司,獲得了通用在印度的生產線,將目標對準了亞洲尤其是印度等新興市場。而北汽和吉利汽車,都已傳出同薩博和沃爾沃的并購“緋聞”。盡管至今仍有許多分析人士質疑,中國能否消化這些被歐美人經營失敗的汽車品牌,然而這些舉動都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開始真正對外擴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王曉明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每年出口的汽車占全部產量的7%,而日德等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這一比例是50%以上,中國汽車在全球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還比較低。
據歐洲汽車協會統計,今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出口歐盟總數僅為745輛,其中最早出口歐盟的華晨汽車和陸風汽車,出口數量分別只有8輛和1輛。不過,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將實現出口歐洲“零的突破”。德國《經濟周刊》7日報道稱,漢堡商人艾西納已成功獲得小批量進口昌河電動汽車的許可。德國《星期五周刊》認為,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出口實現零突破意義重大。中國在歐洲電動車起步階段進入市場,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汽車專家鐘師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本土品牌的年生產量和跨國汽車企業的產量比,相差幾十倍,本土品牌的技術實力與國際知名品牌也相差10年以上。走向海外絕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另外,王曉明說,從創新能力上看,中國在整車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在發動機、變速箱、高端電子產品方面的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外商獨資、合資企業手中。汽車的制造工藝還不強,主要靠進口的加工裝備,比如日本、德國的流水線裝備;中國汽車產業的裝備工業還比較弱,自主品牌的全球知名度還比較低,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突破。▲
環球時報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