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潔
記者從陜西省農村飲水工程總指揮部了解到,2009年以來,陜西進一步整合水利建設資金,明顯地加快了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的步伐。
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涉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
地處內陸腹地的陜西水資源緊缺,洪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因此,特殊的省情和水情也決定了水利在該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自2006年以來,陜西積極推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大力發展農村水利,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先后實施了世行貸款農村改水、甘露工程、人飲解困、飲水安全等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飲水條件。
2008年,陜西則把解決飲水困難、保障飲水安全問題放在與解決群眾溫飽問題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民生八大工程”的重點建設項目來抓,并制定出臺有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行政推動,全省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全面提速,步入了投資規模最大、解決人數最多、質量效益最好的時期。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自1999年以來的10年間,陜西已累計投入資金49億,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2.4萬處,全省累計解決飲水安全人口比例達80%。尤其是自2006年以來的3年多時間內,陜西共計安排下達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計劃25批總投資27.8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1.7億元,省級資金7.92億元,地方配套及群眾自籌8.18億元),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7000多處,解決了592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
目前陜西全省農村飲水安全人數已達2062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也由2005年的34.4%提高到現在的55%,農村飲水條件和農民衛生健康狀況進一步得到改善,偏遠學校飲水不安全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進步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陜西省水利廳副巡視員李永杰說,由于陜西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雙重矛盾而造成了農村群眾飲水困難面較大。直到2005年底,陜西的自來水入戶率僅為34.4%,包括農村學生在內的1306萬人仍沒有達到國家飲水安全標準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占到農村總人口的47%。陜北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渭北早腰帶和陜南秦巴山區的296萬農村群眾至今也沒有解決吃水困難問題。
困難與機遇并存
目前,陜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在總體推進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當前陜西自來水普及率僅為55%,與東部地區60%以上的普及率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任務十分艱巨。
另外,受水資源短缺和自然地形因素制約,陜北、陜南等地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工程措施要求較高,所需投資還很大;一些早期修建的農村供水工程,設施標準低,加之管理機制不健全,經過多年運行,老化失修嚴重,特別是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陜南、關中不少農村供水設施嚴重損毀,恢復重建和更新改造任務艱巨。除此而外,建設資金的短缺也是制約陜西農村飲水工程發展的主要因素。
李永杰解釋說,自2009年中央免除縣及縣以下配套后,市級配套比例相應提高,人均配套由22元提高到54元,陜西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多數市、縣仍是吃財政飯,地方配套資金落實難度較大,前期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加之物價上漲導致人工費、材料費大幅增長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工程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積極探索陜西模式
2008年以來,陜西把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作為“民生八大工程”的重要項目來抓。并在有條件的地區盡量實施集中供水;在陜南、陜北農戶居住相對分散的淺山丘陵地區,重點發展井、站、引泉等分散式供水工程;沒有安全可靠水源的村組,重點發展雨水集蓄工程;距縣城、集鎮較近的村組,依托已有自來水廠擴建、改建,延伸供水管線,輻射解決周邊農村飲水困難;有可能實施扶貧或生態移民的地方,修建臨時性供水設施。
2008年4月,陜西省政府進一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意見》,決定到2012年基本解決全省剩余926萬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并要求各市、縣(區)抓緊編制2008~2012年農村飲水工程規劃,將項目落實到鄉、村、組,將每一個飲水不安全人口落實到具體項目中。
與此同時,陜西省農村飲水工程總指揮部辦公室則按照陜西省政府《意見》要求,組織各市、縣(區)采取自下而上,根據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編制大綱》匯總編制了《陜西省2008-2012年農村飲水工程規劃》。陜西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估計總投資需51.58億元,涉及建設項目則多達14517處。
2006年,陜西就按照“近期與遠期結合,用水與節水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開發與保護結合”的原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組織各地編報了項目規劃,而且還專門抽調100多名專家,分成35個小組,對規劃涉及的104個縣區進行了認真核查,以村為單位,對飲水設施現狀、管理方式、存在問題、解決方案逐一建檔立卡,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形成了《陜西省“十一五”農村飲水工程規劃》,為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陜西在加大中央資金爭取的同時,還將每年整合4億元資金,用于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如西安在保證市級配套的基礎上,市財政每年則拿出3000萬元用于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而延安、榆林等市則結合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籌資力度,落實配套資金。
陜西各市、縣也都制定了“整縣整鄉推進”規劃,確定了“示范鄉鎮”和“示范村”,引導帶動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全面形成高潮。
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的原則,陜西將優先解決中重氟病區和飲水困難群眾的飲水問題,其次解決群眾飲用苦咸水、污染水和水量不足等問題,實現農村飲水工作梯次推進。
對地方財政收入較好的延安、榆林,加大實施“板塊推進”戰略,集中財力重點突破,力爭2009年基本解決延安市、2010年基本解決榆林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狠抓志丹、淳化、岐山、印臺、麟游、楊凌和閻良等7縣(區)的整縣推進試點,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全部解決區域內群眾飲水不安全問題。
農村飲水工程需進一步提速
目前,陜西全省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累計達到1280萬人,占到農村總人口的46%,較“十五”末提高了6個百分點。
未來幾年,陜西將優先發展民生水利,全面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確保“兩個安全”:一是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堅持不懈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行政府投入主導,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大力開展基本農田和小型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夯實新農村建設的水利物質基礎。二是圍繞保障飲水安全,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步伐,切實加強管理與技術服務,積極實施板塊推進戰略,力爭2012年前基本解決全省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
圍繞破解以上問題,陜西堅持把解決飲水困難、保障飲水安全作為農村水利的首要任務,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作為農村水利的重要內容,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水利的奠基工程,把建立農村水利發展新機制作為農村水利的動力源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農村水利投資穩定增長,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服務“三農”奠定了堅實基礎。據陜西省水利廳最新公布消息,截至2009年7月底,陜西已提前完成了全年飲水解困目標任務,正在朝著下一個目標努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