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平 丁鵬程
近年來,陜西省府谷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托資源優勢,大興工業園區,努力構建工業發展新平臺,以科技促效益,以規模確立優勢,通過培育產業集群,推進集約發展,使園區真正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依托優勢
高標準打造工業集中區
工業園區是集聚生產要素、推進工業化進程的良好載體。府谷縣位于秦晉蒙三省區交界之處,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境內資源豐富,全縣含煤面積1359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36.32億噸,主要由侏羅紀和石炭二達紀兩大煤系構成,均屬優質動力煤和化工用煤;鋁礬土礦床面積約80平方公里,儲量6.4億噸;高嶺土含礦面積120平方公里,探明儲量3.59億噸,遠景儲量超過10億噸;石灰巖儲量5億噸;耐火黏土儲量535萬噸;膨潤土初步探明儲量499萬噸;鐵礦儲量1億噸。全縣水資源總量5.91億立方米,已形成80萬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突出的資源、區位優勢和工業發展基礎,為發展工業園區具備了優越的條件。府谷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堅持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工業化進程、發展縣域經濟的重大舉措來抓。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從2006年開始,府谷縣高標準規劃清水川聚氯乙烯集中區、皇甫川煤化工集中區、廟溝門蘭炭及焦油加氫集中區、郭家灣煤電載能集中區4個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58平方公里、總投資700億元,預計總產值1000億元。同時規劃建設廟溝門、郭家灣、新窯、高山、丁家伙盤、李家石畔、萬家墩、板墩8個蘭炭產業園,總面積32平方公里。該縣按照“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的工業發展思路,將規模小、布局分散的企業整合后擺放到已規劃的4個工業集中區和8個蘭炭產業園,實現了“四節雙增一減”,即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增產、增效、減排的目標。有力地推進產業向基地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規模經營集中,形成了“項目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格局。
目前,該縣工業集中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其中廟溝門工業集中區總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規劃以煤電、煤化工為主導產業,項目總投資306.98億元,集中區落實項目45個,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年創利稅90億元。皇甫川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20.29平方公里。區內項目總投資近期約385億元,遠期達到505億元。目前,大唐榆林煤電化一體化項目等大公司已經落戶。清水川工業集中區規劃建設用地15.66平方公里,規劃項目總投資318.02億元,區內現有投產項目3家,2008年引進企業14家,總投資153億元。郭家灣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7平方公里。集中區重點發展煤電載能產業,項目總投資66.78億元。2008年,區內神華神東郭家灣2x300MW煤矸石電廠,漠源鎂業煤化有限公司60萬噸蘭炭、2萬噸金屬鎂/年等8家企業已經開工建設。
8個蘭炭產業園,預計到“十一五”末,可形成生產能力蘭炭1196萬噸、焦油110萬噸,硅鐵45萬噸,金屬鎂16萬噸,鎂合金8萬噸,電石100萬噸,水泥60萬噸,甲醇2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20.8萬kW,石腦油及燃料油等66.4萬噸,氣燒石灰145萬噸,新型墻體材料216萬噸,完成投資70億元。
創新機制
著力提高園區整體功能
為確保園區的正常發展,府谷縣把創新機制作為推進園區經濟發展的關鍵來抓,采取“集團抓產業、領導聯項目、鄉鎮部門領導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項目開發納入各級領導、各級各部門的目標管理內容,年終獎罰兌現。并堅持一把手抓園區、主要領導以主要精力抓園區,把各級領導干部推進園區經濟發展這個重要戰場。在園區規劃和開辟上,該縣堅持“建成一個園區、培育一個龍頭”的發展思路,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后發優勢,突出一園一產業、一園一特色,避免園區建設“小而全、大而全”。在園區硬件建設上,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在政策上,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加強園區建設,把園區建成發展環境優越、產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作用強的企業集中“洼地”。同時,依托工業園區的集聚、示范和輻射功能,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在吸納引進縣外資金、技術和管理及擴展項目發展空間、大項目帶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引進了神華、中煤、大唐、華能、魯能、陜煤、陜投等大型企業集團,對煤炭資源集約開發、深度轉化,提升整體實力。在加快工業生態化步伐上,堅持循環發展。積極引進先進工藝,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涌現出恒源、天龍等一批示范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2008年,該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6.41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29,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03元,增速分別為30.6%、133%、96.2%、67.7%,增速均居榆林市第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三位。
優化環境
不斷增強園區發展后勁
府谷縣把環境建設作為推進園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來抓。在硬環境上,加快以縣城為中心的城鎮化進程,政府統一規劃建設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實現供水管線、供電線路、通行道路到園區、到項目、到企業圍墻,提高配套承載能力。目前,工業園區道路、河堤、供水、供電工程建設按計劃推進,配套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神府高速公路和準朔鐵路開工建設,府谷支線機場項目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和民航總局審批。在軟環境上,該縣把各級各部門的主要職能定位在服務上,放在職責的落實上。縣委、縣政府推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牽頭、一個班子服務、一個部門負責、一套方案管理”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層層落實責任,確保項目推進落實到鄉鎮、部門、個人,并實行重點項目掛牌保護和督辦制度,著力營造發展新環境。該縣不斷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扎實開展作風效能建設活動,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服務承諾、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服務窗口理念。對故意影響和阻礙園區企業發展的,堅決按“換腦子”、“挪位子”、“摘帽子”的原則處理,大力營造規范有序、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親商環境。為建設良好的金融環境,府谷縣于2004年成立了財政獨資的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注冊資本金1億元;由運營公司控股、民營資本參股,成立了府谷縣銀豐擔保公司和中小企業貸款公司;民間集資組建了3家小型信用擔保公司和2家典當行;政府設立了5000萬元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采取財政貼息、有償使用、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辦法,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使府谷縣榮獲第五批“中國金融生態縣”榮譽稱號。
科學發展
循環經濟彰顯競爭實力
為了突破產業發展瓶頸,走科學發展之路,府谷縣從循環經濟中尋找增長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緊緊圍繞“四區八園”的發展戰略,高標準構架煤轉電、煤化工、煤電載能循環經濟產業鏈,集中回收利用廢水、廢氣和廢渣,形成閉合循環生產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達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力爭最大限度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該縣規劃建設的“四區八園”,就是通過“中循環”的鏈接,把具有產業關聯度的不同企業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的產業共生組織,使得上游生產環節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產環節的原料和能源,最終達到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零排放。如今投產和在建的60萬噸以上蘭炭綜合利用生產線,每一條生產線就是一條循環經濟產業鏈,規劃建設的“四區八園”,每一個園區就是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縣內初步形成了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全縣大循環的發展格局。預計到“十二五”末,“四區八園”固定資產投資將突破1000億元,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kW,實現生產總值800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00億元,縣域經濟有望躍入“全國百強”前50強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