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少華
許多富人抱怨飽受金融危機之苦。然而,在我看來,對許多富人來說,潛伏的更大苦難則是子女成才接班的危機。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外在的,也是暫時的,而子女成長的危機是內在的,更是影響久遠的,是關系到家業興旺的根本。當然,金融危機的影響是不容易預測和控制的,而子女的成長對父母來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遺憾的是,今天,許多富人對于子女的成長比對付金融危機還缺乏有效的辦法。
一個家族能否興旺發達、長盛不衰,不是看這個家族的財力、物力,而是從這個家族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中可以作出更為準確的預測。今天的富人們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對子女成長的關心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送孩子到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家庭教師,提供最好的吃住行的物質保障,不斷做出讓人羨慕的物質獎勵的許諾,但實際效果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子女在走一條與父母事先設定的相反的路,而且越走越偏離父母的愿望目標。
這是為什么呢?是哪里出了問題?是富人子女的錯嗎?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做父母的只要想一想自己成長的經歷,便能找到答案。想當年,自己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資金,沒有人脈,赤手空拳打天下,結果成就了事業,帶來了家業的興旺。正是這種生活的磨難,立志改變面貌的決心和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讓自己變得有責任心,變得意志堅強,懂得為家庭分憂,懂得為前途奮斗。這些品質是做人之本、興業之基。但現在的下一代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父母把什么都安排好了,連子女獨立承擔責任和鍛煉意志的機會都給剝奪了。你讓他們追求什么?你讓他們憑什么去戰勝困難?你讓他們怎么樣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為父母分憂?兩代人經歷的差異,造成了兩代人成長的差異。要讓下一代具有父輩的一些優秀品質,就應該讓他們具有父輩曾經的經歷和感受。
美國的富人曾不同意減征遺產稅,比爾·蓋茨、巴菲特把財富捐給社會。這是為什么?他們知道,要讓孩子幸福,不是留給孩子多少物質財富、房產股票,而是責任心、奮斗精神和競爭力。我們不一樣,對子女寵愛有加為的是不讓他們經受自己曾經經受的苦難和辛酸,拼命聚集財富不僅為自己,更重要的是為子女的未來做準備。中國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有責任心的父母,但弄不好我們的子女會成為天底下最沒有責任心的子女。圖享受、擺闊氣、講名牌、貪安逸,在孩子身上不司空見慣嗎?嬌氣、任性、揮霍和極端個人主義,這些不良品質在孩子身上不隨處可見嗎?中國早就有“富不過三代”的警示,但今天的許多富人似乎仍難以逃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成才的道路有多條,成才的方式也各不一樣,但讓孩子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獨立承擔起學習、生活的責任,具有感恩的心和不屈的意志,卻是成才不可或缺的歷練和品質。
人的素質是不能遺傳的,是金錢買不來的。對富人來說,全部事業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素質的形成。
誰富可敵國
蔡廷如
經濟學里有一句話說得好: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雖然時下各種數據猶如注水肉,讓人莫衷一是。
清朝時的統計數據應該可信。191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為30191萬兩白銀,一兩白銀折合多少人民幣不太好計算,但當時人均工資不過一塊銀元,一塊銀元折合0.72兩白銀。乾隆時銀糧折價,有人計算大約一兩白銀折660元人民幣(比美元英鎊牛多了),就按這個匯率計算,約折合2000億人民幣。
這是百年前中國的家底。
2007年中國大陸財政收入51304億人民幣。按照660元一兩白銀換算回去,約折合80億兩白銀。一百年翻了二十多番,可喜可賀。
再看晚清的紅頂商人,號稱富可敵國的胡雪巖的身家,鼎盛時期,他比后來的盛宣懷闊得多,至少有兩千萬兩白銀。折合人民幣132億。若是早些年,他們也肯定在福布斯財富榜的中國前幾位了。
不過,胡雪巖要是和常振明相比,就遜色多了。常振明領軍的中信集團資產近1.7萬億人民幣,折合白銀接近三十億兩。不是富可敵圓,是富可超國了。
不知道再過一百年,又會出現怎樣的數據反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