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瑞典特約記者 陳雪霏
當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時,圍繞今年經濟學等獎項仍集中在美歐學者之間、和平獎發給美國“戰爭總統”奧巴馬等話題,世界仍有很多評論甚至爭議。為解密諾貝爾獎的評選過程,以及諾獎評委如何看待爭議,《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秘書長約翰·漢森先生。
環球時報: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結果今年在全球引起了罕見的質疑聲。在您看來,諾貝爾獎的評選機構是否承受了很大壓力?是否認同一些批評聲,如獎項被“娛樂化”、評獎過于草率等?
漢森:所有諾貝爾獎都引發過爭議,這意味著人們對諾獎很感興趣。當然,諾貝爾和平獎通常是最有爭議的,因為所有的人都對世界和平與國際政治有自己的看法。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說,那些組織和平大會的人應該獲獎。我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多次獎勵正在進行的旨在解決沖突的和平進程,但有時和平進程最終沒有成功,但他們努力支持它,而這種做法符合諾貝爾的遺囑。
環球時報:相比科技類獎項,諾貝爾文學獎、經濟學獎與和平獎的評選都涉及“審美價值”的問題,而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是否會使評獎偏重于西方國家人選?
漢森:從歷史上看,文學獎的獲獎者確實主要是歐美文學或有歐美文化背景的候選人占多數。說到這里,人們也必須考慮這樣一個因素,那就是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處在動亂之中,殖民主義還存在。但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緊密,評獎委員會正在向歐美以外的國家看,如尼日利亞、印度等國的作家都獲過獎。
環球時報:但針對開始增多的爭議,還是有人擔心諾貝爾獎的評審人員缺少“國際視野”,對此,您怎么看?
漢森:100多年前當諾貝爾的遺囑被宣讀的時候,瑞典的國王很生氣,認為不應該把獎項發給外國人,這是不愛國的。這引發了很大爭論,最后,國王在爭論中失敗,諾貝爾獎的“國際大獎”地位才被確立。在瑞典,也曾有過爭論,認為瑞典人應獲得更多的諾貝爾獎,但我們沒有看國籍。我們只看科學家或作家的貢獻。我們堅持給“第一重大發現者”發獎。
我認為類似的擔心和評價不公正。有時候,諾貝爾獎確實引發爭議,如針對是該兩三個人一起分享獎項,還是一個人單獨獲得的問題。但如果我僅就醫學獎而言,我們做了很多旅行,走訪世界各地,在全球各大院校都有朋友和聯系。關于和平、文學和經濟獎項,我想肯定有爭議。我們對科學獎項的評選有很絕對的標準,這一點公眾可能比較難理解,而對和平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的評選,人們很容易有自己的不同觀點。公眾、記者和政客不知道“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但他們對國際政治肯定有一定的看法,通常他們也有自己最喜歡的作家。
環球時報:假設用與諾貝爾獎同樣的獎金設一個新獎,您認為是否會產生同樣的影響?
漢森:我認為,其他領域也有類似諾貝爾獎的獎項是好事。幾個月前,有很多科學家尤其是英國科學家呼吁“應確立更多獎項,因為其他學科也有值得獲諾獎美譽的成就”。但我們沒有那么做,是因為我們是遵循根據諾貝爾遺囑而確立的法律來行事的,這是諾獎很重要也很受人歡迎的根本。
諾獎成為“第一”總有它的優勢。人們知道,諾獎是給那些永遠改變我們世界的重大發現者。當然,我們必須做好我們的工作,如果我們給了一個不稱職的科學家,那我們就會有很大麻煩。我想諾獎的另一個“強項”是,頒發這個大獎的是北半球一個角落里的兩個小國,我們比較獨立。
環球時報:因今年獲得諾獎經濟學獎的學者來自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不少國家對評選結果也有質疑。當然,也有中國人開玩笑問:為什么13億人的經濟大國出不來經濟學獎獲得者呢?
漢森:確切地說,經濟學獎不是諾獎,而是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頒發的獎,獎金由瑞典中央銀行出,只是同諾貝爾獎一起宣布和頒發。另外,我認為,沒有任何一項諾獎是獎勵一個國家的,而都是獎勵個人的。因此,在政府提供足夠資源的背景下,如果中國的科學家和優秀的知識分子能獨立進行研究,發現最重要的問題,那么中國人獲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環球時報:為什么您說“中國人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您預計中國人可能最先獲哪項獎?
漢森:我預計中國將來可以獲得很多諾貝爾獎,但哪個獎項先獲得,我不好說。我想,中國政府現在如此支持科學的發展,對物理、化學和醫學及其他領域的科研都表現出極大興趣,并積極為從海外回來的留學人員創造條件的做法很令人羨慕。我預測這些都會有回報的。日本在10到15年前就是這樣做的,結果已有多位日本科學家獲獎。印度對科研的投入也非常大。中日印這些國家將是歐美國家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科研發現需要時間,盡管中國有幾千年文明史,但戰爭以及戰后的斷層仍需要時間來彌補。況且,世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需要時間,但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p>
環球時報20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