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匈牙利特約記者 李 震 本報記者 鐘玉華
近日,匈牙利多家媒體都在轉載匈牙利通訊社10日的一篇報道,報道稱,“布達佩斯的華商市場‘四虎市場及其周圍的商貿區是匈牙利黑色經濟的一個溫床,這里充斥著假冒和來路不正的商品、非法用工和無發票售貨、治安和安全隱患嚴重”。各媒體以“‘四虎市場的騙人商家在檢查中將無計可施”,“匈牙利黑色經濟溫床就是‘四虎市場”為題進行報道。這一報道增添了當地社會對華商的消極印象。
“四虎市場”位于布達佩斯第八區,匈牙利人也習慣上稱之為“中國人市場”或是“中國老虎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2004年匈牙利加入歐盟前,這里一度是中東歐最大的以華人為主的商品市場。它保證了眾多匈牙利低收入人群的實際需要。近些年,在其對面和附近區域倒閉和停工的工廠廠房也改建成市場和批發中心,其中有的是由中國商人投資建立的。現在,這些地段的經營者中近八成為中國人,其次為越南人和土耳其人等。
“四虎市場”及鄰近地區經常受到匈牙利警察、海關、勞務、財政和稅務等部門的檢查。今年,匈牙利稅務和金融稽查局已對此地進行了400多次檢查,罰款數額達2500萬福林(約合14萬美元),多家商鋪被定期限制營業。每年圣誕節前是商人們最期盼的銷售旺季,目前各執法部門決定加大檢查力度,即到年底前每天都會采取行動。匈牙利通訊社報道說,現在對抗和攻擊檢查人員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因此執法部門將隨身攜帶手銬,發生這類情況時會立即采取措施。
對于目前執法部門大規模加大檢查力度,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首先是匈牙利加入歐盟后,進口貨物的清關可以在歐盟任何一個國家進行,由于匈牙利的海關制度較嚴格,許多華商在“比較寬松”的斯洛伐克等地辦理清關手續,貨物在匈牙利進行銷售,這使匈牙利本國損失了海關上的收入,因而執法部門通過檢查發現不合規定的情況而進行彌補。而一些經營者的貨物實際種類、數量和價值超過票面的現象確實存在,這是執法部門最為注意的。此外,現在華商進口的中國商品品質總體上已經大為提高,但匈牙利方面也會以歐盟的標準認為商品屬于偽劣,從而做出處罰,假冒名牌現象雖然存在,但并不多見。
所謂“非法用工”問題也是各有各理。有華商抱怨說,檢查人員總能想方設法“發現”問題,有的經營者要么認為惹不起躲得起而在發覺檢查前關門離開,要么會塞給他們一些“小費”息事寧人。有華商對記者說,一般下午市場關閉前來的執法人員通常是為“外快”而來,故意找麻煩的,只要給他們錢,就平安無事了。
匈牙利是中國商人在中東歐最早開始打天下的地方。上世紀90年代,對于處于“短缺經濟”末期的匈牙利人來說,中國商品的到來正好滿足了普通老百姓的需要。近些年,有關華商在東歐等國家頻遭突查和沖突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不久前,羅馬尼亞上千華商遭到暴力執法,今年俄羅斯“一只螞蟻”市場關閉對華商也造成很大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邢廣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年前華商在進入東歐國家的市場時,確實對當地經濟起到了拉動作用。當時這些國家的法律法規還不規范,在東歐國家社會轉型20年后的今天,社會經濟基本走上了正軌,華商應順應這些國家法律法規的規范化,主動逐漸采取規范化的經商模式。但在此過程中,一些國家采取了非市場經濟的手段和行政化的處理方式,由此引發激烈沖突,導致華商利益受損。雖然執法部門針對華商市場采取的行動不完全是針對中國人,但這些事件涉及到大量的華商,中國有關方面應該和這些國家共同探討解決方式,最大程度保護華商利益?!?/p>
環球時報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