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連勇 王建良
今年冬天,“氣荒”問題尤為突出。為什么在暖冬增多,天然氣產量逐年增長的情況下,“氣荒”問題反倒更嚴重了呢?
“天然氣資源豐富、資源探明率低、資源遠景良好”,是中國很多專家和石油公司的描述。中國天然氣資源的前景真的如此樂觀嗎?2007年,宣稱發現的“10億噸”儲量的南堡油田,其實際的探明儲量僅有4億多噸,且南堡油田屬于稠油油藏,如果算可采儲量那就更少了。同年5月,摩根大通、高盛等也對南堡儲量的真實性存疑。同樣的現象在氣田的發現中并不少見。2007年,在僅鉆幾口探井的情況下,就預測龍崗氣田的儲量可能是普光氣田的3至4倍。實際情況卻是,重慶毗鄰龍崗氣田,按理說應該不缺氣,但重慶的“氣荒”似乎也挺嚴重,問題明顯出在資源上。中國的國內資源十分有限,大氣田發現的難度正在不斷增大,發現數量和規模也在不斷減小,這才是現實。據測算,我國的天然氣峰值將在2020年左右來臨,峰值產量也不會超過1300億立方米,供應形勢十分嚴峻。
對上游資源的盲目樂觀估計,鼓勵了天然氣下游市場的迅猛擴張。管線是一條條地修,市場是一次次地擴,終于培育出了國內天然氣消費的巨大市場。專家把這段時期稱作是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大發展期”。可見,上游資源的樂觀估計與下游市場的過度開發間的矛盾是造成“氣荒”問題愈演愈烈的深層原因,這也凸顯了中國資源面臨的困境。
一位老專家說,“管線好修,氣田難找,供氣難當,缺氣難熬”。這正是“氣荒”問題給我們的直接感受。要解決“氣荒”問題,必須多管齊下:認清資源形勢,堅持上中下游協調一致;同時,適當引進海外天然氣,建設儲氣庫,并使用價格杠桿來調節失衡現象。▲(作者分別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和研究生。)
環球時報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