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陸南希
不少學者認為,上世紀80年代韓國迅速崛起與家庭式的民族精神分不開,而這種精神要歸功于韓國的德育教育。韓國強調德育,尤其是學校的道德教育,把德育作為塑造民族靈魂的重要渠道。
韓國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讓孩子體會到國家的強大和繁榮對個人的意義。韓國幼兒園每個月還要對孩子集中強化“品質”教育,如責任、感謝、忍耐等,讓孩子知道善惡區別,從而美化心靈。另外,在重大節日,如光復節、獨立日等,還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孩子這些紀念日的由來,并掛國旗、唱國歌,讓孩子了解韓國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韓國從小就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在學校,老師時常教導學生:韓國國土面積小,資源貧乏,只有勤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參與國際競爭才能立國生存。而且,韓國培養孩子熱愛國家是每個學校的自覺行為。記者發現韓國人愛國還表現在對本土的熱愛上。“身土不二”是韓國隨處可見的廣告詞,意思是說,我生在自己的國家,擁有養育我成長的國土,而生我養我的土地上生長出的東西才是適合我的。因此,韓國馬路上很少看到外國車,絕大多數是韓國產的。盡管韓國的美國進口牛肉比韓國產的便宜得多,但大部分韓國人還是認為韓國的牛肉好,選擇買自己國家的牛肉。
韓國人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已經貫穿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韓國的公共場所,很少有人大吵大鬧、高聲說話,人們一般都把手機調到震動狀態,不希望鈴聲打擾到別人。小孩在公園玩耍的時候,很少有隨地小便的。另外,老師和家長比較關注孩子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如果孩子說“我討厭誰”時,老師或家長會建議孩子說“我不喜歡他的某一點”,改變表達方式并鼓勵孩子自己解決糾紛。
韓語本身強調敬語,所以韓國人生活中普遍對前輩、長輩、領導、女性等非常尊敬。幼兒園的老師會教孩子在與長輩說話時保持什么姿勢,如何向老師行禮等。孩子吃飯后會對媽媽說“今天的飯真好吃”,以表達對媽媽辛苦做飯的感謝;睡覺前還要對父母說一些祝福語。由于韓國人從小就重視孝道熏陶,韓國孩子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神圣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禮儀更是每個韓國人都要遵守的。比如遇到長輩,應先禮貌地低頭致意;長輩倒酒時,兩手拿杯接過酒后,把頭轉向側面再喝;在公共場所,給老年人、殘疾人和孕婦等讓座。可以說,韓國的德育教育給人“潤物細無聲”之感。▲
環球時報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