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22日簽署兩岸漁業勞務合作等3項協議,但島內媒體的關注焦點似乎并不在協議內容上,而是延期簽署的“兩岸租稅協議”和預備商談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并從海協會會長陳云林的一舉一動猜測未來兩岸政治協商的端倪。“臺獨”分子則一直在鬧事。23日晚間他們還在宣傳車上,拿著大型沖天炮瞄準陳云林下榻飯店猛攻。警察上前制止,雙方發生激烈肢體沖突,導致一名警察頭破血流,送醫急救后發現顱內出血。
“行政院長”吳敦義22日解釋稱,兩岸“租稅協議”延簽不涉及“主權問題”,而是大陸對課稅主體認定突然有不同意見,要求比照香港以來源地課稅,“但臺灣和香港地位不同,我方會堅持大原則”。馬英九也強調對于有約束力的文件一向非常謹慎,若沒有達到“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或對臺灣不利,“我們寧可不簽”。23日,島內媒體紛紛對此做出猜測。《中國時報》披露稱,變局關鍵在于臺灣產業界大佬,包括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和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7人主動求見馬英九,表達反對立場,“原因是大陸稅務紀律未上軌道,不少臺商碰到中國稅務官員惡意查稅”,馬英九隨即指示“能緩則緩”。此外還有些許政治因素,“包括立委質疑,一旦簽署協議,稅務數據透明化,中國將掌握臺商個資”。親綠的《自由時報》則延續“逢中必反”的論調,聲稱“兩岸漁船勞務合作協議未明確定義勞務,未來形同變相引進中國勞工”,而簽訂“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協議”則是“自廢武功,未來中國無法輸出到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將全部傾銷到臺灣”。
多數媒體則對延簽“租稅協議”持謹慎樂觀的看法。《中國時報》說,陳江會協議首次出現破局,既令外界意外,也在意料之中,“常態化”將成為未來兩岸協議的慣常模式,“兩岸進入真槍實彈階段,大陸雖然還會強調惠臺、對臺特殊待遇,但因涉及面日廣,協議簽署也就不那么容易了”。《聯合報》社論說,這個首次出現的撤簽動作顯示兩岸互動確實“有花也有刺”,“撤簽雖是此次江陳會的挫折,但對未來的兩岸談判而言,應會使雙方更懂得準確拿捏分寸,摘花而不被刺所傷”。前“國安會”咨詢委員蔡宏明也稱,兩岸必須正視未來ECFA磋商可能面對的障礙,并有權宜應變的心理準備。
至于備受島內關注的ECFA議題,一些臺媒認為大陸“有軟有硬”。《中國時報》23日以“陳云林微調強勢風格”為題報道稱,26年前曾擔任齊齊哈爾市市長的陳云林,上回訪臺所展現的強勢風格,這回已改為感性訴求,“似乎越來越懂得運用臺灣式的政治語言”。文章舉例說,他在臺中走馬觀花后,謙遜地對臺中市長胡志強說“我沒有胡市長做得好”;他還感性地承諾,將擔任臺中市代言人、推銷員。《旺報》說,“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自稱“臺中的女兒”,陳云林在響應其致辭時并未稱她為“主委”,而是直呼“幸媛”,“也可以看出陳云林真的很喜歡臺中”。“中央社”把ECFA確認列入兩會第5次商談議題,稱為“兩會第4次商談最大的亮點”。文章說,陳云林行前僅指出“雙方將就ECFA等重要問題原則性交換意見”,現在“比會前所言大大推進了許多步”。東森新聞還說,海協會在22日答謝晚宴上,特別空運貴州茅臺酒款待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誠意真是做到了家”。
《聯合報》則在報道大陸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對ECFA的表態時說,“他一方面聲明簽署不能有時間表,潑了海基會冰水;一方面強調農產品開放會考慮臺灣市場容納量,又暖了馬政府的心。熱冷松緊間,北京表現可放可收的戰略縱深”。文章說,租稅協議無法如期簽署,“反映大陸涉臺策略已不全然是政治掛帥,務實的經濟考慮逐漸抬頭……四次江陳會暴露了馬政府的兩難窘境,如果北京在關鍵項目不肯讓步,以大吃小,臺北注定受傷;但如果北京在統戰考慮下讓步,捏住要害,也會稀釋臺北籌碼”。值得一提的是,賴幸媛還向陳云林提出所謂的“大陸武力威脅臺灣”等議題,陳云林以“我們需要時間”一句話帶過。《聯合報》分析說,北京已規劃把此議題放進兩岸未來政治協商,“陳云林說大陸需要時間,指的是兩岸先就ECFA議題進行協商并順利簽署后,政治對話氛圍有了,要協商撤飛彈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政治議題,自然水到渠成”。《自由時報》聲稱,“中國就是看準馬政府想要急簽協議,談判姿態才越來越高,價碼也越喊越大,不斷測試臺灣底線”。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23日撰文稱,“北京單方面同意配合臺北要求的ECFA議題不會是完全免費的午餐。政治議題的提出,將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環球時報20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