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雪


來自192個國家的普通民眾與政府首腦齊聚哥本哈根。12月上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召開。這是人類為了拯救自己而進行的一次超大規模的集會
走進貝拉
本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是全球與會方召開的第15次會議,在哥本哈根最大的會議中心——貝拉中心召開。丹麥人為了這個全球性的會議,似乎為可容納1.5萬人的貝拉中心準備好了一切可想象的措施。可是,開幕當天到場的3.4萬人用超出一倍多的數字挑戰了“貝拉”的接待極限。
通過安檢區域,首先到達的是NGO區。在這里,上百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搭建好展位。參會人從這里開始,迎接會場里的首輪“信息轟炸”。
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多等氣候問題的出現,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開始關注氣候變化。經過多方討論和專家論證,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公約,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框架公約》)。這是一份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
同年6月4日,《框架公約》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并在兩年后開始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從該公約的生效開始,一個此前只存在于學者口中的話題——氣候變化——第一次有了足夠的力量將整個人類社會約束在一起。
作為一紙召集令,從1995年開始,《框架公約》集結全球國家召開一年一次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參會國家為該公約的締約方成員。截至2004年5月,已有包括中、美、英、法、德在內的189個國家成為締約方。
在首屆會議上,締約方認為《框架公約》所規定的義務不充分,約定最遲于1997年簽訂另一份文件議定書:對在一定期限內,發達國家對應限制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做出具體的規定。
1997年,締約方第三屆會議在日本京都召開,聞名遐邇的《京都議定書》即在此次大會上得以通過。《議定書》明確規定:到2012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包括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東歐各國均在約束范圍之內。
但火藥味很快出現。2000年,締約方大會的“六歲生日聚會”上,由于國家環境脆弱程度及發達程度差異,締約方在談判中逐漸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印度、中國等)三足鼎立之勢。作為三足一方的主要成員,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堅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減排指標,并最終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彼時,議定書甚至還未開始生效。
與《框架公約》相比,這部《京都議定書》以明確的條款與具體的數字規定了各國之間的責任與義務,以及行動方式。比如,在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即難以完成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京都議定書》的另一熱點是“清潔發展機制(CDM)”的提出。CDM關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前者通過給后者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將在發展中國家產生的減排量算入提供錢與技術的對口發達國家賬下。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開始強制生效,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批準加入了該議定書。在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中,只有美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
締約方會議召開到第15屆,哥本哈根被委以重任。人們花了15年才走近“貝拉”,這一屆舉行于“貝拉”的會議,也因為其任務的緊迫而備受矚目——《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截至2012年,之后的第二承諾期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后京都時代”即將到來,哥本哈根會議必須做好準備。
從餐館到展館
到12月15日,各方談判已經進行了一周多。在貝拉中心內部,公共區域里人最多的地方是餐廳和展廳。即使在非會議區域,電視里播放的唯一主題也還是會議本身。
夜幕降臨,在會場外的哥本哈根市區,能找到人的地方只有餐廳和展廳。這座城市的黑夜在下午四點即已降臨。到了五點鐘,街上的商店幾乎全部關閉,人們可去的地方只有餐館。
但是在這個月,哥本哈根人有福了,他們終于多了個好去處——展館。有關新能源、節能宣傳、氣候知識普及等問題的多項展覽分布在這個城市各個角落。各種官方與非官方的宣傳覆蓋了哥本哈根。國王廣場上,一條數百米長的簽名布幅圍成巨大的迷宮方陣,孩子們在布滿簽名的“迷宮”里尖叫、奔跑、嬉戲。
在地鐵沿線的每一站,各式各樣的展覽與活動都在進行。緊挨地鐵Forum站的展館中,有關新能源展品的展覽正在進行。100多輛使用電力或生物燃料驅動的新能源車也以這個展館為起點,進行一場全部由新能源車種組成的獨特賽車比賽。Forum展館內,除了各家公司和組織為新能源產品精心布置的展臺,就連會場飲水處的墻壁上方,都用醒目標語寫著“到2025年,20億人將面臨飲水危機”。
而在城市最中央的市政廳廣場,類似的展館則更多。巨大地球儀形狀的大屏幕聳立于市政廳廣場中央,播放著氣候宣傳短片。“地球儀”一旁是各類展館,一個名為“未來城市”的展館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在“未來城市”中,十塊大屏幕被用于各城市播放宣傳短片。其中東道主丹麥當仁不讓占了兩席,美國的洛杉磯與紐約也占據兩席,英國倫敦、俄羅斯莫斯科,以及加拿大的多倫多市,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包括身為發展中國家巴西的圣保羅市、甚至印尼的雅加達市,都各占一席。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卻并無蹤影。展館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市區里唯一一個“未來城市”展館。
在紐約的宣傳大屏幕前,人們駐足觀看紐約為大樓更換能源系統——包括地標帝國大廈。為了吸引眼球,紐約市政府還在展位放置了一個高達兩米的帝國大廈模型。每天,數萬哥本哈根市民與游客在這家展館里聽到來自紐約的承諾:到2017年,紐約市碳排放量比2008年降低30%。
比起紐約市的積極態度,在貝拉中心會場內,美國政府方面則要保守得多。12月14日,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在會場宣布:美國政府將執行一項3.5億美元的氣候變化資助金額。實際上,除去協同出資方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的份額,美國提供的資金僅有8500萬美元。
不僅如此,美國能源部一名官員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美國代表團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政策在來哥本哈根之前就已經大體確定,未來出現調整的可能性也不大。
China and US
在很多人看來,朱棣文在14日宣布的投資計劃更像是一場秀——大會進行到第二周,各國部長相繼到會,加入談判代表團,而在兩天后的17日,更將有100多個國家的首腦,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的領導人齊聚貝拉中心。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政府選擇這樣向外界宣布上述計劃,頗有造勢之意。
而中國代表團的新聞發布會也召開得越來越密集與主動。在設在貝拉會場最偏遠角落的C7區,中國代表團那間不足20平米的新聞發布間已日漸狹促。每天下午5點,是中國代表團的例行新聞發布會時間。近百名中外記者擠坐在發布間內外,爭相提問。
即使是在中國新聞發布間之外的幾十間其他會議室,“中國”二字依然無處不在。不論是哪個國家或組織舉辦的周邊會議,也無論在討論何種話題,“China and US”總是記者提問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組。
China and US,中國和美國,這個被人們頻頻吐出的單詞,同時意味著全球碳排量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正因如此,兩國名字總是被放在一起,捆扎成同一個靶子,被放在無數次提問的槍口下。隨著會議日程的推進,“China and US”的出場次數有增無減。
事實上,中國被放在氣候談判世界舞臺的中央,始于巴厘島氣候大會。2007年12月15日,第13屆氣候大會主席和秘書處試圖在沒有中國等國參與下召開大會,通過還處在磋商中的文件。中國代表團兩次舉牌抗議并要求大會秘書長道歉,最終,大會秘書長流淚致歉。
中國對這一舉動的及時阻止非常關鍵,它確保了《京都議定書》沒有按照發達國家的意圖,在2012年第一承諾期到期后就被推翻;而是按照原計劃制定了第二承諾期的行動指南——“巴厘路線圖”。
巴厘路線圖被作為重要的談判指南,帶到2009年的貝拉中心。從7日開始,會議進程持續一波三折——
開幕第二天,一份秘密文件“丹麥文本”由英國媒體披露。這份由主辦方丹麥協同發達國家擬訂的“大會最終文件”引起一片嘩然。該文本包含多項明顯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條例:發達國家的排放可比發展中國家多一倍,發達國家的融資大權交由西方控制的世界銀行??這項被嘲笑為“劫貧濟富”的文本激起發展中國家的激烈抗議。
由于“丹麥文本”事件的發生,一份由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國在北京討論出來的“北京文本”也隨之曝光。因為“北京文本”更多地強調了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被解讀成對“丹麥文本”的強烈回應。
9日,中美“交戰”。中國外交部氣候談判特派代表于慶泰暗示美國對大會缺乏誠意。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則發表措辭尖銳的聲明:稱“美國不會向中國提供氣候援助”,不會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歷史上的排放進行賠償,也不會加入《京都議定書》或以其他名字命名的類似協議。
10日,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集團“77國集團與中國”要求美國加入京都議定書。在當日深夜的一次談判會議中,該集團談判代表盧蒙巴?迪亞平憤然離席,并暗示發達國家提供的資金嚴重不足,有人惡意破壞這次大會。此前,中方代表團也回應過歐盟的出資數額——全球人均不到兩美元,在丹麥連杯咖啡都買不起,還不夠買塊棺材板呢!(英文中,“咖啡”與“棺材”發音非常相近)
11日,會議進行到第五天,會議官方草案終于出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主席扎米特?丘塔亞爾11日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草案,對發展中國家堅持的雙軌制得到了確認,即:京都議定書國家在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義務,將以京都議定書升級版的形式規定;而美國等非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等國家的參與,則將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下給予規定。
草案出臺后的第二天,會場外,由多個NGO組織的氣候游行在哥本哈根進行,超過5萬人參與了此次游行。而在場內,190多個國家均表示了對公布的官方草案的認同。
14日,會議第二周伊始便出現更大的混亂。原本在會場各處屏幕滾動播放的周邊會議日程全部被打亂,變為“靈活通知”。有非洲代表團向媒體透露:在有192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出席的峰會上,他們拒絕參加任何形式的工作組會談,強烈要求發達國家提高減排標準。這一行動使得當天的正式會議從上午被迫推遲到下午三點才開始進行。
15日,100多個國家的環境及能源相關部長抵達哥本哈根。部長們為“高級別會議”拉開序幕。一天后,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和其他100余位國家領導人也將到達貝拉中心的會議現場。
??
在中國代表團的新聞發布會上,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中方首席談判代表、中國代表團的副團長蘇偉用這樣的細節來描述當前會議形勢:前幾天,我們每天工作完都是10點多了,這時會場入口存衣處已經下班,我們連大衣都拿不到。但這個情況從14日開始就不同了,因為存衣處工作時間開始延長到晚上12點。從這個工作時間的變化,大家應該可以體會大會進程的形勢變化。
對于關起門來與各國代表團交鋒的談判室內的氣氛,蘇偉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談判內容跟各國的利益密切相關,“談判室里的氣氛一直都很熱烈與積極。”蘇偉說,“敲定最后那一錘子看似容易,但卻是一個非常漫長、非常不容易的過程。”
12月15日上午10點,哥本哈根開始下雪,氣溫驟降。為了全球氣候問題而聚集在一起的100多個國家的部長與上萬民眾,聚集在這座北歐城市。在貝拉中心,哥本哈根的任務尚在進行當中,下一屆氣候大會的主辦方莫斯科,便已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工作——在會場中心樞紐通道的入口處,是莫斯科醒目的宣傳展臺,這個展臺設在通道的最中央處,這里是所有締約國代表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