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2月24日文章,原題:在華工作美國人遭遇文化沖突 隨著越來越多美國人到中國工作,越來越多中國人和美國人在一起共事。這種跨文化的合作關系,既帶來很多好處,也凸顯工作經驗、收入和交流差異衍生的緊張。
到中國應聘的二三十歲的美國人越來越多。他們大多被中國更快經濟增長和更低失業率所吸引。他們的中國同事一般也是二三十歲。北卡羅來納大學管理學教授達拉斯說:“中美兩國在商業和科學領域的緊密合作,使中國人和美國人一起工作成為中國職場最為常見組合。”但這兩個群體的成長歷程非常不同。美國人對自由市場原則更開放。北京一家私企的趙能(音)說:“美國年輕人在商業環境中長大。我們不是。與他們一起工作是一個獨特的學習過程。”趙的同齡人是改革開放初出生的,他們經歷了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更為自由的市場體系。
一家美國咨詢公司的邁克爾·諾爾曼說,中國經理好像會多付給具有西方經驗的人報酬。同等職位,外國人能比中國人多賺10%至15%的薪水。諾爾曼說:“在西方,做事越快越好,但在中國,你需要更耐心,要邊聆聽邊工作。”
歐特爾曼供職于上海一家數字媒體。他說,美國人需要理解“關系”,要不時和老板以及同事吃午飯,“你被期望成為老板的朋友,而且要外出社交。這在美國不會發生”。
中國的上班族是在獎勵聽話和死記硬背的教育體系中長大的,而美國同事更傾向于質疑權威和表達自我。這影響到工作交流。在北京一家跨國公司工作的迪倫發現,中國同事表達意見很猶豫,這是層級觀念在作怪。達拉斯教授說,交流方式會在工作中制造挑戰。“美國人常認為中國人優柔寡斷,缺乏自信,不夠強硬。而中國人或許認為美國人粗魯,不為別人著想。這會導致沖突和誤解”。▲(何晏譯)
環球時報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