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金 喆
2009年,山寨風依然吹遍大江南北,當一個個山寨制造走出來時,同志們集體高呼:“好雷啊!”這一年雖然沒有什么特別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但其實方方面面都在風起云涌,仍有一些跡象可尋。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古代武俠界有北喬峰南慕容,如今搞笑界有“北沈陽南立波”。2009年,這兩個名字以前所未有的高強度橫貫大江南北。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9亞洲影響力人物評選中,周立波榜上有名。
年頭的春晚小沈陽爆紅之后,他成為這一整年的話題人物,“不差錢”三個字也頓時成為流行語。一整年的時間,全國人民的眼光都直刷刷地看著小沈陽到底能蹦跶成什么樣,結果他不停地走穴賺錢。據傳聞,他做一場簡單的秀,說三兩個段子,價碼開到15萬,國內即便是流行歌手能達到這個價碼的也寥寥無幾。然后他一躍成為“謀男郎”,在年底張藝謀的賀歲大作《三槍拍案驚奇》中,狠狠地賣弄了一把全國人民都已耳熟能詳的娘娘腔和他的蠻腰。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今年也成為大熱話題。他在《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中一個人嬉笑怒罵的脫口秀風格,段子就像當年郭德綱的一樣,成為時髦和不時髦的人們必備的笑料。然而,周立波多少還是存在語言隔閡的問題,聽不懂上海話的絕大部分人,知道他說的話很好笑,卻體會不到真正的笑點。只是,這并沒有妨礙周立波成為大眾娛樂偶像。
小沈陽和周立波,這一南一北兩大活寶,恰巧體現了北方鄉村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點:小沈陽永遠是做出“你看我如此低微,這多么好笑”的姿態;而周立波則傲然于凡俗,調笑著“蕓蕓眾生多么傻呀”。
小眾文化登堂入室
2009年的夏天,戶外音樂節的門票比熱門歌手的唱片賣得好。草莓音樂節、摩登天空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眾多年輕人為之瘋狂,哪兒有音樂節,哪兒就有青春的蹤跡。音樂節中亮相的,既有老將如張楚,又有新秀如曹方。而和傳統演唱會不同的是,年輕人追逐音樂節的原因很多,但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音樂節介乎于party和現場演唱會之間,兼有狂歡和欣賞的元素,戶外的環境又比封閉的場館要open,聽得盡興,玩得開心。
整個2009年,王若琳唱響工人體育館、蘇打綠唱響工人體育館、張懸唱響星光現場……在以往的概念中,他們做的是小眾音樂,隨著唱片業愈來愈不景氣,小眾音樂如今反而顯得一枝獨秀。數年前,你說你聽陳珊妮,恐怕大部分人會睜大眼睛問你:陳珊妮是誰?數年前,你在聽陳綺貞還顯得很文藝青年。但現在,如果你連王若琳都不知道,未免就太落伍了。這位“85后”的小姑娘唱起JAZZ來有模有樣,唱片賣得可以和老牌天王天后們媲美,但她絕不是“天后接班人”,她是一個正統流行之外的人物。既然傳統的流行樂也賣不出去幾張唱片,為什么不力捧根本不需要花太多包裝費的小眾歌手呢?小眾音樂的大紅,其實是流行音樂的衰敗所致。
整個2009年,話劇的市場紅紅火火,相聲市場也風生水起。筆者屢次在北京人藝的首都劇場和孟京輝的蜂巢劇場前,發現黃牛叫價遠遠高過原票價本身,場內更是座無虛席。這在早些年演出市場慘淡的時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孟京輝的《兩只狗的生活意見》年內演了很多場,幾乎場場爆滿。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的觸角更是深入到了內地,他的團隊也不再那么香港化,年頭有《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年末有《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買票稍遲一點,低價票就難以企及。德云社的低價票,在票房永遠是買不到的,每一場演出,即便沒有郭德綱坐鎮,也一樣賣得好。80后說相聲的嘻哈包袱鋪,也有了自己的劇場,并且十分紅火。
大家的遠去和炒冷飯
2009年,走了太多大家。錢學森走了,季羨林走了,楊憲益走了,丁聰走了,馬少波走了……這個時代,老式儒家思想培養出的學者,幾乎消失殆盡。在這個速食的時代里,越修煉越醇厚的儒家思想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了。鉆石淘盡后,留下蒼茫茫的一大片文化沙漠。
2009年度最紅的演唱會是誰的?毫無疑問,是縱貫線。縱貫線在2009年唱遍中國,所到之處,大家都瘋狂了。年頭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亮相,勾起了一代人對臺灣流行音樂的回憶;隨后在大江南北的巡演,點燃了所有人的激情。縱貫線的這一出冷飯,炒得恰到好處。歌還是那些歌,雖然人是老了些,羅大佑不復當年勇,李宗盛的情歌跟不上這個時代,周華健總不能和周杰倫相比,張震岳再新潮到底也35歲了,可是他們身上系的那個時代,是不可抹煞的。當“集體回憶”成為集體共鳴時,販賣“集體回憶”可以賺大錢,這就是縱貫線成功的道理。
這一整年,暢銷書作家們都在寫暢銷作品的續集。“杜拉拉”有了第二部,《浮沉》有了第二部,職場小說還是如火如荼地大紅大紫著。石康不滿足于國內奮斗,于是一眾年輕人帶著烏托邦又奮斗去了海外。似乎所有人都沒了新意,只能延續著過去的故事。可是這幾本眾望所歸的續集,一上市就立刻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可見真正熱愛炒冷飯的未必只是作家們,而是讀者根本就想看。▲
環球時報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