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陸 樂 紀雙城 青 木 本報記者 胡 笳
“圣誕老人來自中國”,西方媒體感嘆在圣誕節這個西方的傳統節日上,“中國制造”近年來唱起了主角。金融危機讓歐美消費者在圣誕消費時局促了很多,反而使“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優勢更為突出。
讓“廉價圣誕”不顯寒酸
德國RTL電視臺近日報道說,雖然德國仍處于經濟危機,不過德國人購買“中國制造”的熱情不降反升。因為“中國制造”正好迎合了德國人今年過“廉價圣誕”的潮流。在德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商店卡爾城的一家分店,記者吃驚地發現,不少產自中國的圣誕樹和圣誕掛件的價格比去年又下降了1/3。
在美國圣迭戈梅西百貨商店,包裝精美的各色禮品80%以上是中國制造。商場經理對記者說,今年最暢銷的一款禮品是中國產的圣誕圖案睡衣,價格比產自其他國家的同類商品低1/3,但是手感和舒適度都沒有差別。而傳統熱銷的“胡桃夾子”圣誕木偶,“德國制造”每個售價49.99美元至129.99美元,乏人問津;“中國制造”只要12.99美元甚至7.99美元,很快被搶購一空。
在倫敦一家知名的歐洲西裝店,記者采訪到一位買了兩條印著“中國制造”字樣高級領帶的倫敦當地人穆雷。穆雷說,這些年早就習慣了“中國制造”的字樣,盡管這些品牌都還是歐洲的老字號,不過他也不覺得有什么不同,“我想設計上還是歐式的,而品質標準上顯然也是,至于在中國加工,我覺得沒有什么不好,至少這樣可以控制價格,讓我負擔得起”。
“中國制造早就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消費者也見怪不怪了。”英國零售業協會的市場分析師格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特別之處在于,在經濟蕭條、零售業前景仍然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中國制造的產品倒是為銷售商留有了一定的價格余地,不至于在嚴酷的經濟寒冬血本無歸。”
義烏圣誕出口增三成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對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進行的調研來看,出口增速還是很高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義烏出口圣誕禮品超過5000萬美元,比去年增長30%多。趙萍說,和中國人喜歡送貴重禮物不同,西方人圣誕節一般都送小東西,從幾美元到幾十美元不等,這是他們的傳統。而中國制造的小商品正好符合了西方人的習慣。此外,金融危機也使西方人對便宜商品的需求量增大,低端消費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高端消費品,這就是為什么金融危機下其他商品的出口都有所下降,但節假日商品的出口卻沒受什么影響。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張女士從事圣誕禮品出口十幾年,產品大多出口美國。“要說今年圣誕市場好,這種想法太樂觀了,”張女士告訴記者,由于一家主要進口商突然倒閉,今年她公司的出口量比去年減少了一半,這在業內還算不錯的成績。她說,外國客商大多在前一年的秋季廣交會,或者當年的春季廣交會上采購圣誕商品,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的春交會門可羅雀,客商少得可憐,圣誕商品的銷售更是提不起來。不過,張女士對明年圣誕市場的恢復很有信心。“今年美國人憋了一年沒花錢,明年肯定有爆發力。而且從近期的趨勢看,美國人來挑樣品的積極性很高,明年的市場估計可以恢復。”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國外那些較大的商家一般都和中國供應商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合作,其采購量受金融危機影響有限。倫敦著名玩具百貨公司“哈穆雷”商店經理羅查德森就告訴記者,今年超過半數的圣誕上架貨品在夏天的時候就已經在中國定制好了。雖然經濟不好,訂貨量沒有比往年高多少,但中國的不少廠商已經是打了多年交道的老伙伴,所以訂貨量也不會少。梅西百貨的商場經理也表示,他們很早就和中國工廠合作,創立了專供該商場銷售的幾個品牌,顧客們也非常信任這些品牌,需求穩定。但是對于那些規模較小的商家或者單純的進口分銷商來說,金融危機對其圣誕訂貨量影響就較大。
美國公司給“中國制造”上了一課
“今年美國圣誕節最暢銷玩具——電動倉鼠又給‘中國制造上了一課”,一位玩具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這一課并不是‘質量問題上的,盡管有人指責中國生產的這款玩具存在質量問題,但是后來事實證明我們的質量絕對過硬。這一課是‘創意問題上的。”這款名為“zhu zhu”的電動倉鼠名字來源于中文“豬”,今年在美國賣得十分火爆,被譽為“必須擁有”的圣誕禮物。這款玩具的制造商美國Cepia公司是家美國雇員只有十幾人的家族小企業,單憑這一創意兩個月就賺下7000萬美元。“美國人借助中國元素、依靠中國制造賺了大錢,而咱們只賺了一個加工費,可見‘制造和‘創造的差距。”這位業內人士說。
當被問到如何看待中國的產品設計時,英國零售業協會市場分析師格雷表示,中國在這方面還要耐心學習。他承認中國的產品越來越令人覺得舒適和喜愛,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和日本的產品相比,中國的產品在設計上還是缺乏特色,消費者往往買到家里多年也弄不清楚,究竟買的是中國貨,還是歐洲貨。相比之下,很多英國人在買到一件日本產品時,往往通過產品的顏色或是設計輪廓就能分辨出是日本制造的。他舉例說,同樣是制造亞洲的細瓷碗筷,中國產的外觀往往色彩各異,復雜到難以讓消費者在心中留下印象。而日本產的碗筷常年就是以素色外觀受到歐洲人的喜愛,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趙萍表示,盡管近年來國內一直在討論制造業的升級,國家也一直倡導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但幾乎沒看到中國企業向以自主設計為主導的方向轉變。她說,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還是在低成本和模仿上。這一是因為現在制造業企業還有利潤,還能生存下去;二是慣性使然,這些制造企業的從業者素質并不高,搞不懂高技術,更難以吸收利用再提高。張女士則告訴記者,現在外國客商來中國采購圣誕商品,大多是提供思路或者想法,然后由中國的企業按照這些思路來設計生產。“他們也往往是在本國看到一個昂貴而暢銷的商品,然后希望我們用比較低廉的原料生產一個差不多的。很少聽說有國內企業的商品是完全自主設計的。”她說,國內很多生產企業還把自己的半成品包給農民去做,很難要求這些企業自己設計產品。▲
環球時報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