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葉芬
從清末的西法東漸到今日的法治社會建設,權利一詞在我國社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本質上看,權利一般被認為是正義原則和法律規定賦予社會個體所享有的利益和自由,時至今日,權利不僅成了立法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工具,更為重要的是,她已上升為一種社會的本位性理念,為一般社會成員所認知,并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一個核心思想。本文擬著重關注的是我國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權利意識問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學生在為自己所受到的教育買單的同時,也逐漸從義務本位觀轉向權利本位觀,與此同時,高校也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并隨之深入人心。
一、當代大學生權利意識之現實狀況
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所應當享有的權利,與一般的社會成員所享有的權利相比,有其特殊性。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變革,高等教育的性質隨之發生變化,其不再是一種國家的權力和責任,而是轉變成一種消費,一種服務消費。大學生的角色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大學生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這種服務消費關系中的消費者,即一種特殊的教育服務消費者。大學生的權益存在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向關系之中,其核心目的是大學生這一權益主體自我素質的提升,以提高將來立足于社會,能為家庭、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對于剛剛走過轉型期、人們尚未能夠普遍熟稔地行使自身權利的我國社會來說,大學生作為一個尚未完全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成熟的特殊群體,則更是在對待其所享有的該種特殊權益問題上存在諸多誤區,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有對大學生權益的忽視甚至侵害的非正?,F象的存在。
1、大學生權益實現效果之現狀
根據普遍反映的情況,目前,我國大學生權益得不到有效實現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數量不足導致不能滿足日益擴張的招生規模的需要,師資缺乏導致教師的疲憊,教學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其次,部分大學的相關部門或相關教育管理人員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擅自搜查學生宿舍,或非法限制學生的人身自由等,對學生的財產權和人身權造成侵害;再次,有些大學為了爭奪生源,進行虛假的招生宣傳,嚴重侵害了大學生的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大學生權利意識認知之現狀
對權利意識的認知也即是否知道法律賦予了大學生哪些權利。在這個問題上,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回答依次是選舉權、受教育權、被選舉權、人身自由權、民主權、消費者權益、言論自由權、申訴及訴訟權、監督權等等。其中大學生對于自由的追求熱情很高,很多人認為給予充分的自由就是權利的實現??傮w而言,迄今為止,權益觀念應該說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入人心。
3、大學生權利實現意識之現狀
權利維護意識也即是否會努力促使自己的權利得以實現及為實現權利而采取的具體措施。許多學生基于功利主義的考量,會通過合適的途徑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如學校BBS上學生的利益訴求、建立大學生維權組織及網站等等。當然,也存在少數通過不合法途徑爭奪正當或者不正當利益的現象。
4、大學生權利救濟意識之現狀
權利救濟意識是指在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也即認為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是否會以及將通過何種途徑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前的大學生大部分在觀念上都有可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也表明學生對法律救濟有信心。但是,學生對于具體的救濟辦法,即到底是訴訟還是申訴,或者求助媒體等,學生不甚了解,這就導致學生一旦面臨具體問題就可能退縮,害怕承受太大的壓力。
總的說來,就目前的現狀進行分析,高校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還不足以使其充分、正當、有效地行使和享受自己的權利。雖然全社會的權利意識已經相較于改革開放初期有了明顯的改善,大學生也對自己的利益和自由傾注了更多關心和重視,但他們往往還不能比較完整地知道自己應當享有哪些特別的權利;同時,大學生在對諸種權利的關心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表現出對生活自由權的過多重視,而對與學習、發展、消費有關的權利認識和重視程度都顯得非常不足。
二、大學生權利意識現狀之形成原因
現實生活中,公民常常感到個人在權利主張、權利實現和權利救濟等各個方面的力量比較薄弱。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大學生的權利意識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權利意識,但由于許多學生對有關權利實現與維護的問題知之甚少,對法律途徑信任度不高,因此最終將使權利意識所能發揮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顯然,這與傳統社會心理意識的持續慣性作用存在著相當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個人作為利益主體的地位和意識肯定會逐步得到提高。綜觀大學生的權利意識之現狀,可分析出原因如下:
1、高校權利教育的缺陷及高校管理體制的不良影響
首先,我國中學教育階段更多地注重學生的應試教育,權利意識培養不受重視,導致學生權利概念相當模糊,缺乏權利意識發展的良好基礎。進入大學以后,雖然大學有開設《法律基礎》課程,但法律基礎所占的課時比例不大,尤其是經由2005年以來的“兩課”改革,法律基礎課與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課被合并為一門課,涉及法律基礎的課程量僅占其中兩章。這使得學生真正接觸有關權利問題的討論和實踐活動都明顯不夠,就部分權利意識淡薄的學生來說,這使他們喪失了很好的培養機會;而就部分權利意識高漲的學生來說,也喪失了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與滲透的機會。
其次,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確規定了高校具有“依法自主辦學”、“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和“對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與處分”的權力。為此,各高校根據法律的授權和自身的需要設立了健全的決策部門、執行管理部門等各級管理機構,并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以達到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秩序的雙重目的。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往往一方面延續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為了樹立管理上的威信,另一方面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對大學生濫用管理權力,以致侵犯學生合法權利。更有甚者,部分高校由于內部機制不夠完善,導致針對不同學生的類似違紀行為,卻因家庭、社會力量等因素的介入而處理結果很不一樣,這都有可能造成學生對高校和法律失去信賴。
2、大學生權利義務平衡意識不強
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一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享有權利的同時必須負擔對于國家、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的義務,否則,權利失去合理限制,勢將造成對他人權益的侵害。因此,權利和自由是有限度的,個人的意志自由或行為空間是有前提的。隨著法律知識的普及,雖然大學生自我權益意識在整體上比較高,但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權益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他們往往更容易注意到自身權利是否得到實現,卻難于看到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是否已經切實履行了義務,有些學生甚至會采取偏激的維權手段,從而觸犯法律。
3、現行法律、法規及學校規章不夠完善
法律是界定權利界限的標尺,同時也是權利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權利的界定是否合理、權利救濟的力度是否充分,顯示著法律本身的完善程度。而有關大學生權益的法律完善與否,對大學生權利能否得到合理維護起著關鍵的作用,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目前,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對大學生的權利作了一些規定,但仍然不夠具體和全面,現實中的許多爭議和相關的司法實踐尚未能找到明確的法律依據。并且,現行的教育法規更多側重于對國家、教育行政機關、學校等機構間權責的劃分和調控,而關于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主體學生與高校間的關系以及雙方的地位則規定得較為簡單,其內容也更多是為了約束和控制學生,對其權利的規定比較原則和抽象,程序性規范少,與其說是賦予大學生以權利,有時不如說是限制大學生的自由。這種立法狀況,顯然無法讓大學生清晰地明了自己享有哪些權利,也無法讓大學生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充分及時有效的獲得正當救濟,這對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健康形成和發展顯然是一個障礙。
三、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引導思路
綜上可見,當代大學生在權利意識上尚存誤區,很難做到適中,或過于淡薄,或過于高漲,不論是“過”或“不及”,都不利于大學生權利的最終實現,當代大學生維權方式多樣,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便體現了這一點,因此亟待獲得有效的引導。應當說,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引導問題,不僅僅是高校工作的組成部分,還有賴于有關國家機關、家庭和個人等全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有鑒于此,我們提出,當代大學生權利意識引導工作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權利教育與知識傳授相結合
權利意識的增強與完善,對于改善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提高整個國家的政治思想水平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國教育理念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大學生權利意識教育理應成為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均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教育者應當以此為契機,在承認并尊重學生的權利主體地位、學習和了解學生的權利內容的基礎上,突出該課程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權利意識中的關鍵作用,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權利,認清權利實現的條件,明確權利維護的途徑,也強調權利義務的一致性。
2、完善立法、依法治校與學生自我教育管理相結合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大家要實際服從已成立的法律,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完善的法律?!币虼?完善教育法律法規,依法治校,讓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培育既有實實在在的立法內容,又有依法治校者的示范榜樣,從而成為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權利意識的可靠途徑。同時,我們還應當充分尊重大學生權利主體的法律地位,在適當的范圍內,尤其是在與大學生利益切身相關的領域內,引入大學生參與高校的民主管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內部維權機制。通過這些途徑,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引導大學生在感受最為真實的權利實踐的過程之中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
3、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開辟課外培育新途徑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崇尚自由,這也是我國社會時代精神的一種體現,在這種背景之下,嚴肅說教的教學效果顯然比不上讓大學生親力親為。因此,教師不僅要上好課,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權利意識教育的實踐教學活動,以此挖掘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舉辦模擬法庭,設立法律咨詢信箱,組織法律知識競賽,設立維權網站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在理論上,讓大學生明白,維護自己的權利,首先必須尊重法律,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并注重使用正當的、合法的途徑;在實踐中,要營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從而實現對大學生權利意識的有效培養與正確引導。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項目“大學生權利意識與和諧校園建設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海洋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