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民 程亞偉 王小寧


摘要:針對部分統計軟件中的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及銷售商品收入的邏輯核算關系不合理的要求,通過分析三個概念和當前統計工作的要求,確立三者正確的關系。
關鍵詞: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銷售商品收入
隨著國有集團公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工業統計的編制的基礎數據由下級單位的主管部門完成,當前絕大多數企業的數據采集為自動化,要求相關指標之間進行邏輯處理,一些軟件系統要求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及銷售商品收入必須相等,即:
我們認為要求三者相等非常不妥,因為相等是極為特殊的企業。在現行的工業統計指標體系中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和銷售收入及增加值是核心指標。其中工業總產值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它的正確與否將影響工業增加值、增加值率、工業產銷率等綜合指數計算的準確性。工業增加值匯總即形成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反映企業發展規模和效益水平,是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的依據。
1. 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在核算工業總產值的三條基本原則是:
1) 工業生產的原則:即凡是本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均應包括在內。反之亦然,凡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均不計入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中。
2) 最終產品的原則:即凡是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經檢驗合格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半成品)對外銷售,那么對外銷售的中間產品也應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
3) 工廠法原則:即工業總產值是以工業企業作為基本計算(核算)單位,即按企業的最終產品計算工業總產值。按這種方法計算的工業總產值,不允許同一產品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但允許企業間的重復計算。
工業總產值一般計算公式為:
在式中:
說明:對外加工費收入可根據會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指標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半成品、在制品的成本,則總產值中也不包括這部分價值,反之則包括。
工業總產值核算的主要數據來源是產品入庫單、產量統計表、銷售價格表、加工費收入明細表、成本核算明細賬。
2. 工業銷售產值
工業銷售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銷售的本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價值總量。工業銷售產值核算四原則是:
1) 工業生產的原則:凡是銷售出廠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本期生產和上期生產),未經本企業加工生產的產品(外購商品)均不能作為本企業產品銷售。
2) 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原則:凡是銷售出廠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合格產品,次品不能計入銷售量。
3) 必須是本企業有權銷售的產品原則,代管其他企業的產品(暫存)不能作為本企業產品銷售。
4) 銷售量的統計應以產品銷售實現為原則:即在產品已發出,貨款已收到或者得到了收取貨款的憑據作為銷售實現。
工業銷售產值一般計算公式為:
在式中:
說明:銷售成品包括本企業本期生產和非本期生產,也包括為本企業在建工程,生活福利部門等提供的成品和自制設備價值。
對外加工費收入可根據會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
工業銷售產值核算的主要數據來源是產品銷售明細賬、其他收入明細賬、產品出庫單。
3. 銷售商品收入
“收入”是一個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總的經濟利益。收入按交易的性質,分為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和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銷售商品收入是指企業通過銷售產品或商品而取得的收入。收入按在經營業務中所占比重,分為主營業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一般來講,工業企業的主要業務收入主要是產品銷售收入,提供勞務收入等。
根據會計準則,銷售商品收入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才能予以確認:
1) 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 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商品實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4) 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5) 相關已發生或將發生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銷售商品收入指標的獲得一般是通過“商品銷售收入科目”。
4. 三項指標的剖析
根據上述定義和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工業總產值與工業銷售產值的主要區別是:
1) 工業銷售產值計算的基礎是基于工業產品銷售總量,不管
是否本期生產,只要是在本期銷售的都應計算工業銷售產值。而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基礎是基于工業產品生產總量,只要是本期生產的不論是已銷售的還是尚未銷售的都要計算工業總產值,所以工業部產值是以產品的生產為計算原則。
2) 銷售產值不含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而工業總產值包括。
工業銷售產值與銷售商品收入兩指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工業銷售產值與銷售商品收入都是反映企業的銷售情況,且計算期一致、按權責發生制為原則。主要區別在于:
1) 工業銷售產值只能計算一次,發生退貨后,不沖減當期銷售產值,二次銷售時,也不再計算銷售產值。銷售商品收入可多次計算,即發生退貨時,可沖減當期銷售收入,二次銷售時,可再次計算銷售收入。
2) 采用分期收款計算方式銷售商品時,工業銷售產值按銷售商品全價計算。銷售商品收入只計算實際收到的貨款。
3) 銷售收入可包括外套產品收入,但銷售產值只能計算本企業生產的產品部分。
4) 工業銷售產值既包括對外銷售的產品和勞務,也包括向本企業內非物質生產部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而銷售商品收入不包括向本企業內非物質生產部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
5. 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和銷售商品收入不存在固定的等式關系,三者之間根據不同的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銷售狀況呈現不同的關系。
一般企業而言,由于工業銷售產值的外延大于銷售商品收入,所以工業銷售產值一般大于銷售商品收入。但是,如果企業本期沒有銷售商品和勞務服務,工業銷售產值可能為0,然而,如果企業收到過去客戶的應收款,則銷售商品收入就會大于工業銷售產值。
工業總產值與工業銷售產值的計算基礎不一樣,所以不具有可比性。
當前,由于需求的個性化,企業定制生產和服務,如果工業總產值報告期內產品當期銷售,而且企業又無庫存商品和生產周期小于工業總產值報告期,則可能出現二者相等情況。
總之,由于統計數據的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任何沒有質量的數據就是一堆數字垃圾,不僅毫無用處,反而十分有害。由于原始記錄、統計臺帳是形成統計報表的基礎,所以原始記錄的收集和統計臺賬的編制必須按照規定進行。當前,許多企業的統計工作有兼職人員或財務人員兼任,再加上企業會計報表時常根據企業管理者的意志修改,造成統計工作無法正常核算。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加強統計執法和統計人員持證上崗,通過統計法的落實保護統計工作和人員的合法權益,根本上來講,企業的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企業的統計工作,統計人員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素質,通過統計分析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優質的數據分析。
參考文獻:
[1]辛江. 如何準確填報工總產值[J]. 北京統計, 2001, (04).
[2]欒景艷, 王淑華. 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指標核算的幾點認識[].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 (14).
[3]馬曉軒. 工業銷售產值指標的計算及檢查要點[J]. 北京統計, 2004, (05).
[4]劉永澤主編. 會計學[M]. 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7.2 P224-225.
[5]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 會計[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8.3P241.
[6]文兼武. 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J]. 中國統計, 2009, (08).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 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