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秀
摘要:學習者語言認知實現的研究是通過語言學、語言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結合人工智能,對語言知識在學習者大腦里的體現、形象的理解、以及利用語言進行推理、學習、解決問題和計劃的心理過程進行科學的研究。在語言認知的科學研究中,可變性情感因素如態度、感情、動機、個性等雖然說可以直接體現并影響學習者在語言認知過程中的有效度,但是學習者的外部體現如利手狀態與方式亦可直接并科學地體現出學習者的大腦語言處理過程與認知實現的獲得。本文以語言學習者的顯性利手為右利手的執筆狀態來科學分析其隱形的認知形式體現。
關鍵詞:語言認知;右利手;執筆方式;個性特點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143—02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某一只手的現象就是利手現象。習慣用右手的,稱為右利手,習慣用左手的稱左利手。如兩只手兼而用之,稱混合利手。世界上90%的人習慣用右手進行高度精巧的勞作。判斷一個人是左利手還是右利手,要通過一定的測查,主要包括寫字、拿刀叉筷子、掟物、刷牙、持電話等動作。一般以用哪只手寫字作為判斷的主要標志。
利手與語言運動中樞的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視利手為語言優勢在哪一側半球的外部標志,即右利手者的語言優勢半球在左側,左利手的語言優勢半球在右側。但近來的許多研究認為,大部分在左利手的語言中樞也在左半球,與右利手者一樣。早在19世紀30年代,人們已經發現語言機能多集中于左側大腦。布洛卡(P.Broca)在十九世紀六零年代將語言運動中樞定位于左側大腦額中回后部,稱布洛卡區。1874年維爾尼克(K.Wericke)發現語言感覺中樞位于左半球顳上回后方,稱維爾尼克區。此后,研究人員對腦損傷、割裂腦患者和正常人做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人的語言機能主要集中在左側大腦,少部分人集中于右側大腦,還有的人分布在兩側大腦。具體集中在哪一側,與人的利手有又一定的關系。由于語言機能區位于左側大腦,因此出現了優勢大腦半球學說(亦稱“優勢半球”、“半球特化”、“腦偏利”、“大腦兩半球機能不對稱”,主管語言、閱讀、書寫和抽象思維等機能活動的功能集中在大腦半球一側的學說)。20世紀以來,通過大量對腦損傷和割裂腦病人的行為、認知缺陷的長期觀察,尤其是20世紀后期以來,隨著跨學科新技術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研究表明:大腦兩半球之間不是優勢和劣勢關系,而是分工合作關系。多數人的語言、寫作、句法、閱讀、音素、譯碼、命名、字母的觸覺識別和抽象思維等功能主要集中于左半球。由于我國受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教導孩子自幼必須用右手拿筷子、寫字,而不是順其自然。他們如果用左手寫字或拿筷子,就會受到家長或老師的糾正或訓斥。基于這種情況。經有關調查表明,中國人中左利手僅為0.23%,不足西方人的1/10。這種習慣的形成,多數學者認為是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教育訓練的影響。
為了研究語言學習者利手狀態方式與語言認知實現之間的關系,本人在大學英語一年級學生中挑選出200人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7~27之間段,發現200名研究對象中,基本上利手狀態方式有七大類型。分別為A類型(拇指與食指不接觸,筆作用于中指第一關節),B類型(拇指與食指接觸,筆作用于中指指甲位置),C類型(拇指緊壓食指,筆作用于中指指甲位置),D類型(拇指,食指,中指在書寫中不接觸),E類型(拇指與食指不接觸,筆作用于中指指甲上),F類型(拇指在上食指在下,筆作用于中指指甲邊緣)以上類型均不屬被歸于G類(不規則項)。
A類型(拇指與食指不接觸,筆作用于中指第一關節)58人占28.94%。B類型(拇指與食指接觸,筆作用于中指指甲位置)45人占22.36%。C類型(拇指緊壓食指,筆作用于中指指甲位置)28人占14.75%。D類型(拇指,食指,中指在書寫中不接觸)1人占1.31%。E類型(拇指與食指不接觸,筆作用于中指指甲上)31人占15.78%。F類型 (拇指在上食指在下,筆作用于中指指甲邊緣)7人占3.9%。G 類型30人占14.47%
右利手執筆狀態與性格、個性的關系
學習者的性格特點和個性特征可直接反映出學習者的學習動力,持續性,敏感度,信息反應等情況,這些均與學習效果有直接與間接的關聯.在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的執筆狀態方式與其個性特征和性格特點有直接關系。研究對象中,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但是經過一定的研究和詳細分析發現,在A、B、C、D、E、F、G類型里又分別存在個性特征相似與相同之處。歸納如下:
A類型58名研究對象中,54名表示自身屬于雙向性格中偏內向人群,時喜時悲,優柔寡斷,真誠,老實,獨立,耿直,在此類型中,表示自身孤僻的占28名,是各類型中內向性格最為突出的一個類型。B類型45名研究對象中,43名表示自身屬于雙向性格中偏外向人群,敢做敢當,快人快語,耿直,倔強,幼稚,在此類型中,普遍反映自身的不為人知一面為害羞。C類型28名研究對象中,28名均為女性,27名表示自身屬于雙向性格人群,助人為樂,獨立,樂觀向上,在此類型中,22名表示自身多愁善感,害羞,沖動。E類型31名研究對象中,表示自身為雙向性格和性格外向人群的比例各占20名和11名,但是普遍認為自己屬于快人快語,活潑,樂觀向上,能說會道,堅強,幽默,敏感和沖動。F類型7名研究對象中,6名表示自身為雙向性格中偏內向人群,敏感,依賴性強,穩重,自卑,4名表示自身做事小心翼翼,逆來順受,交友能力與人際關系都不容樂觀。G類型30名研究對象中,26名表示自身屬于性格外向人群,交際廣泛,不拘小節,豪爽,自制能力差。
右利手執筆狀態與問題解決方式的關系
右利手執筆方式與性格特征有隱性的直接關系。分別體現在研究對象的人際關系,學習動機,處理問題的耐性、能力、解決渠道、心理以及精神健康的變化等。
根據對A、B、C、D、E、F類型學習者性格特征的詳細分析:
A類型學習者為雙向性格中偏內向人群,此類人群在處理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個別問題時表現為,很用功但是效果不明顯,在接受新事物時需要一定的過程,慢熱,要面子,害怕失敗的挫折。
B類型學習者為雙向性格中偏外向人群,此類人群在處理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個別問題時表現為獨立、穩重、耿直,較能忍受挫折,堅持不懈,樂觀向上。
C類型學習者為雙向性格人群,此類人群在處理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個別問題時表現為,由于自身性格較為老實,從小聽從父母以及長輩的教導,在真正面臨困難和問題時缺乏冷靜態度,優柔寡斷,依賴家人或身邊好友的幫忙。而且由于自身害羞的性格,遇到問題時經常會難以啟齒或不敢向別人求助。
E類型學習者中包括了雙向性格和性格外向人群,此類人群在處理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個別問題時表現為獨立,但由于缺乏耐性,容易暴躁,時喜時悲,覺得自己難以琢磨,比較在乎別人的看法,敏感。
F類型學習者為雙向性格中偏內向人群,此類人群在處理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個別問題時表現為逃避現實,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但是由于自身的自卑性格,經常會把一個小問題看成或想象成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心理壓力極大,卻無能為力。
D類型學習者為性格外向人群,此類研究對象在處理學習研究過程中的個別問題時表現為習慣換位思考,把問題最小化,盡量輕松帶過,如果不能解決會積極請求長輩或朋友的幫助,休息一下想辦法把問題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