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嘉
摘要: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深入踐行以人為本,切實做到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努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210—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我們生活中,人更重要、更根本、更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發展觀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以為人民謀利益為宗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個性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以人為本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強調對人本身的尊重,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就是以人為前提、動力和目的,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自身的和諧,最終也是為了人的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搞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高校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高校發展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礎。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順應人性,注重尊重人、關愛人和發展人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以學生為本,一是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二是從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關注每個學生的生存和發展。將每一個學生視為教育和培養的目標,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本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何應踐行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相對于以物為本而言的,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它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在于對人性肯定,對人的潛能、智慧的信任,對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廣泛的調動人的積極性,最充分的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強調以人為基礎,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包含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它是對人在社會發展中主體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它既強調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是教育觀念的人本化,在教育過程中它堅持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切實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第二,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它立足于解放人、塑造人,并實現人的現代化。解放人,就是不斷沖破一切束縛人的潛能和能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塑造人,就是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為基點,從觀察每個學生獨特的人性內涵入手,有的放矢的對其進行正面、健康的引導,從而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個性化的人格品質。第三,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我們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運用歷史的尺度,也要去確立并運用人性化的尺度,關注人的生活世界,關心人的共性與人的個性,要樹立起人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總之,以人為本凸顯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學生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所在。
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著忽視以人為本原則的現象。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分強調老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及其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強制性的管理方法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現在許多高校中存在對學生不信任、制定過多的條條框框來限制學生的現象,學生犯了錯誤就訓斥、懲罰,使學生完全成了被動的承受者;有的輔導員把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混淆,造成學生的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負擔。大學生是差異性較大的復雜群體,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不同個性的大學生,其思想狀況是不同的,但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這些都極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踐行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正確的態度對待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必須促進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現代主體性教育轉化。主體性教育是針對工具性教育提出來的,其核心是強調承認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受教育者真正成為能動的、自主地、獨立的個體,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規范各種旨在提高和發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教育活動,從而使他們成為自主的、能動的進行認識和實踐的社會主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者要將教育對象視為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體,充分尊重其主體地位。要根據大學生不同的思想狀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分層次進行教育,通過調動教育對象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過程,是與教育者的自我活動相統一的過程。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對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的一切教育和管理應服務于學生本位,維護學生主體的合法權益,善于把握和理解學生的心理,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動機。
(二)以人為本,提升學生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不僅要考慮學生知識、技能的豐富和提高,更應關注學生精神需要、生命價值的提升。當前某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以上這些雖是支流,但如果任其泛濫,必定會渙散人心,瓦解斗志,腐蝕我們的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我們要重視人文精神對提升大學生價值的意義。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的中華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激發和增強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大學生系統學習科學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素養。
(三)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需要
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面臨人生、理想、學業、就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社會責任與競爭的壓力,失戀后的痛苦、經濟的貧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都可能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項新的課題。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時,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具有克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針對當前的就業形式,考慮到一些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對誠信意識、協作能力的要求,著眼培養大學生面向社會終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培養大學生學會學習,還要培養他們學會做人,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和自我保護能力。
(四)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從教育者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從時代特點出發,認真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了解大學生思想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在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時,既要動之以情又要曉之以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關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掘大學生的自身潛能,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根據大學生的實際,在激勵的過程中我們要以精神激勵為主導,必要物質激勵為補充,逐步提高需要層次,不斷提高精神境界,因為物質需要是人的整個需求的基礎,而精神需求比物質需求對人的行為的激勵作用更持久;要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培養規范行為相結合,以提高心理素質為主,激勵大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持久深入的內在行為動力;要提倡以正面為主的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機會激勵、適當使用處分、罰款等反面的負激勵;在激勵的過程中,要將獎懲、表揚與批評制度化、經常化,形成持續的激勵程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以平等自由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他們能充分的自我鼓勵、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從而學會對自我負責、對別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韓慶祥.“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及理論實踐[J].河北學刊,2004,(3).
[2]田建國.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新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04,(9).
[3]劉智運.高等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內涵[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2).
[4]李海峰.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J].高教探索,2005,(3).
[5]陳潔瑩.論以人為本與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創新[J].教學與管理,2007,(5).
[6]張向戰.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高校學生工作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8,(50).
[7]邵廣俠.論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策略[J].學術界,2007,(20).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