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盼盼
中國人民銀行28日通過網站發布消息稱,東盟10國和中日韓三國財長和央行行長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已經正式簽署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建立“東亞外匯儲備庫”,中、日、韓和東盟的出資比例分別為32%、32%、16%和20%。分析人士表示,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亞洲版IMF”誕生,“中日韓誰應多出錢”的角逐終于塵埃落定。它的建立將為亞洲規避金融風險提供有力保障,也凸顯了中國在地區影響力的日益擴大。
法新社28日援引韓國財長的話稱,亞洲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本月24日簽署了這一協議。協議將在90天后,即2010年3月24日正式啟動。根據該協議,東盟10國和中日韓三國出資總規模為1200億美元。中國(包括香港特區在內)和日本出資金額和比例相同,均為384億美元,占基金總額的32%;韓國出資額為中日的一半,為192億美元,占16%;東盟10國共出資240億美元,占20%。
早在2000年5月,亞洲各國財長就在泰國清邁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的協議,即“清邁倡議”,尋求建立“亞洲版IMF”,避免另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的侵襲。此后,中日韓等國為出資比例爭執不休,韓國堅持要“和中日平起平坐”,日本則堅持“按照GDP總額決定出資比例”。直到今年5月,各成員才就這一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日本共同社表示,清邁倡議還將設立監視各國的宏觀經濟和財政運營情況的獨立機構,這一機構何時設置、設置在何處還在討論中。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盡管“東亞外匯儲備庫”仍然是以美元為主導的組織,但是中國貢獻了384億美元,和日本并列第一,這凸顯了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大國形象。384億美元和我們的2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比起來雖然是很小一部分,但是卻能在東盟其他國家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通過這種迂回的方式,中國在東亞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人民幣國際化也會越來越容易。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胡志浩博士也表示,清邁倡議將對維持東亞金融穩定起到積極作用。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都掌握著巨額美元外匯儲備,如何使用這些錢是個大問題。借助“亞洲版IMF”的影響力,以及東亞地區經濟安全網的構建,中國將增強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
環球時報200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