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經驗來看,就目前中國的經濟實力而言,周小川的建議注定了只是一種長期訴求。
歐洲統一貨幣的過程花費了50年,出現新的世界貨幣在我們有生之年恐怕都不可能看見。因為,決定一種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因素,是背后的經濟實力和世界貿易總量。
中國主張:旨在謀求話語權
美元之所以成為世界儲備貨幣,是因為美國經濟總量、國際貿易總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說,美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國際貿易往來。在國際貿易交換、往來過程中,必然要共同選擇一種使用最多的貨幣作為交換工具,加上“石油美元”普遍為世界各國接受,使美元成為了世界儲備貨幣。
世界各國之所以要儲備一定數量的貨幣,主要是為了應對國際貿易交換結算之需。這時,作為全球經濟總量和國際貿易總量都是第一的美國,自然將美元作為結算形式,對此,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要“石油美元”及美國的貿易總量和經濟總量沒有受到影響,美元地位就難以動搖。
目前,美國仍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超主權儲備貨幣論提出后,世界兩大經濟體——美國、歐盟以及其他西方國家都反對,而擁護的是占世界經濟、貿易總量非常小的新興市場國家,從經濟、貿易實力對比上不在一個重量級,無法對美元擁有的地位形成實際威脅。
同時,超主權貨幣背后由哪個經濟集團充當貨幣支撐?是金磚四國嗎?這個經濟集團如果要建立一個超主權貨幣來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內部權責分配如何協調?其機制設計和制度安排如何操作?
如果通過既缺乏可操作性、又缺乏實際約束力的“君子協定”來作為超主權貨幣的基礎,那么這種超主權貨幣的信用就很難保證,也很難為世界各國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建立超主權貨幣在目前無法實現,就連“以SDR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也難以有效推進。因為首先,特別提款權在世界貿易結算中的使用率很低;其次,國際貿易結算需要方便快捷的交換手段,在時效上SDR滿足不了這樣的要求;第三,現行國際貿易大量使用美元結算,如果使用特別提款權,如何計價是個大問題,過程也比較冗長。在這三個因素沒有實際解決方法之前,SDR取代或者部分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目的也無法達成。
因此,提出建立超主權貨幣和用SDR部分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形式,只是明確表達了對美元濫發的不滿及中國對此事的態度和立場,并未形成如部分媒體高調宣稱的“中國對美元提出正面挑戰”,因為提出的這兩個主張缺乏可操作性,在目前的條件下很難實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這種主張是在被美國過度發行美元逼高了其巨額外匯儲備蘊藏的風險后,做出的某種“口頭威脅”,實際上中國缺乏挑戰美元的真正實力,所以中國提出這兩個主張,能夠起到的真正作用是謀取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以及加強與美國討價還價的能力。如此而已。
現實動作:人民幣互換協議
雖然目前建立超主權貨幣缺乏基礎,但是中國在改變自身處境方面并不是毫無作為,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工作,已經真正開始啟動。
自2008年年底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地區、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00億元人民幣,約合我國外匯儲備總額的5%。
所謂貨幣互換,就是兩國進行貿易和投資時,可以不使用第三國貨幣,而是直接使用本國貨幣來計價和結算,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匯兌損失。在一定時期內,累計到一定額度時,由兩國央行之間進行匯總結清。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奚君羊指出,金融危機導致持有大量美元的一些國家經濟受到拖累,為了緩解對美元的依賴,不少國家減少所持美元,使用其他貨幣進行國際支付與結算,而“堅挺”的人民幣對它們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除了“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之外,由于互換貨幣可以用于貿易、投資方面的日常支付,所以這也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了條件。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通過貨幣互換創新,可以部分實現人民幣國際結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儲備功能,對方簽署國(地區)可以用人民幣作為儲備,防范國際市場風險。
未來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一般形式的央行間貨幣互換,我國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并不具備抵御貨幣貶值的功能,不能消除美元貶值帶給中國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由美元濫發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問題,仍很難避免。
如果要應對美元貶值帶來的消極影響,中國現階段就亟需改變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式,使對外開放服從服務于國內發展,使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國內人民共享。需要擴大內部需求,尤其是內部消費需求,增加最終產品服務于國內經濟的比重,這樣既可以替代過多的貿易順差,又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均衡發展。
此外,中國需要擴大主權信貸,替代過度地引進外資和外債。中國需要認識到,當前通貨膨脹的主要根源是外部成本的輸入,是美國轉嫁自身危機的一部分。因此,宏觀調控政策制定要增加針對性、定向性,避免傷害到外貿相關度低的國內經濟部門的生產發展,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和經濟低增長并存的局面。
中國現階段更要務實地看待對外經濟關系,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交往,注意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既要與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尤其是與美元保持適當的距離;又要積極、務實地推動改變收益和責任極不對稱的國際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