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中國車市一路狂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出奇地火爆。與此同時,國內諸多車企不約而同地走上了產能擴張之路。
沖動之癢
在上半年汽車行業產銷兩旺形勢的帶動下,各大車企紛紛上調今年的產銷目標,合資車企大多上調10%以上,而自主品牌車企則上調了20%左右。年中大規模提高產銷目標,這在中國車市還是第一次。
在銷量目標提高的同時,國內眾多汽車企業不約而同地進行了“大躍進”式的產能擴建和規劃,連一向謹慎的合資企業也紛紛制定了擴產增能的計劃。5月25日,廣汽豐田第二工廠正式投產,同時新車型“漢蘭達”下線。第二工廠投產后,廣汽豐田的產能將從年產20萬輛提高到36萬輛。與此同時,其將今年的銷售目標定在18.5萬輛,比去年增長8%;7月20日,長安宣布投資32億元,把長安自主轎車基地從20萬輛年產能擴大到40萬輛,并在未來3年內開發、投放13款新產品,以打造百萬臺級的產能;7月29日,東風日產宣布,將投資50億元人民幣在廣州擴建24萬臺產能的新工廠;同一天,奧迪也傳來消息,計劃9月在中國開設新工廠,投資10億人民幣,預計產能達10萬輛;而上海大眾也表示,上海大眾南京工廠將新增20萬輛產能,為投產“NMS”中高級項目做準備,建成后上海大眾的產能將突破100萬輛。
在此輪產能擴充中,本土車企的“領頭羊”無疑要數比亞迪。比亞迪在7月27日發布的一紙公告將其野心暴露無遺:在6000萬元拿下湖南長沙的美的客車基地后,比亞迪將投資30億元使該基地的產能提升到40萬輛,同時西安基地產能也將增加到40萬輛。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建均聲稱,兩個基地建成后,比亞迪產能將從現有40萬輛一舉擴充到80萬輛,足足增長一倍。
奇瑞和吉利也沒有閑著,盡管兩者的產銷規模都還在30萬—40萬輛之間,但都不約而同地將2015年目標提到了200萬輛。分析人士認為,本土品牌之所以有急速擴充的沖動,主要是因為今年來政策對本土品牌較為有利,汽車銷售增長也較為迅速,所以本土品牌普遍有做大的沖動。
風險俱增
然而,業界對新一輪“大躍進”則持保留態度,稱這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事實上,根據各車企已經公布的規劃,到2010年,國內14家主流汽車企業的產能儲備之和高達1582萬輛,整體產能接近1800萬輛,而2010年全國樂觀的新車銷售數字估計在1200萬輛,其中乘用車年銷售量尚不足1000萬輛。產銷數量的不對等,很可能會轉化為經銷商的庫存。因此,業內人士警示,到2010年,國內的汽車產業出現過剩是肯定的,甚至在今年的下半年就有可能發生。產能過剩可能使價格戰趨于惡性化,進而吞噬企業盈利。
另外,下半年國內汽車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消息稱,2.0L排量的轎車不太可能在年內獲得購置稅減免的優惠;工信部、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等聯合推出的新油耗標準,將對一些油耗技術水準較差的企業,產生財務上的壓力;隨著前期汽車消費鼓勵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漸減弱,汽車銷量會有所下降。在市場火爆的情況下,上馬規模龐大的生產線可能問題不大,但市場一變冷,風險立即體現出來。
據預測,今年乘用車的產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成。2007年中國的汽車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為67%,乘用車的產能利用率僅有63%;2008年國內自主品牌轎車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55%。從國際的經驗來看,產能利用率要達到70%甚至80%以上才能贏利。這表明,國內的汽車產能過剩是一種“結構性過剩”,這一現象值得擔憂。
隨著車企紛紛調整產能,下半年“一車難求”的局面將不復存在。數據顯示,隨著汽車供應量加大,以及市場需求的下降,48.8%的經銷商預計第三季度庫存將有所增加。
艱難博弈
這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擴產有如此的風險,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車企要在中國擴展自己的產能呢?
說白了,這是一場車企之間“機遇與風險”的艱難博弈。當國外市場汽車需求降低,增長放緩、停滯甚至是負增長時,尋找新的增長點就成了各大車企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中國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市場。
其實,說它是博弈,更像是豪賭。車企在產生擴產沖動時,心中也不免擔憂:這樣大規模擴產,市場能消化嗎?最終會不會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呢?但汽車廠家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不能管那么多了,有能力、有條件的時候就大肆擴張吧,不然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啦。
回想起2005年至2007年汽車市場大熱之時,很多企業如東風日產、廣汽豐田和東風本田等,都因為產能不足而在市場上吃盡了虧。所以說,在一個市場潛力被無限看好的市場,廠家的擴產沖動其實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哪怕從機會主義的角度看,也是如此。
從去年四季度的急轉直下到今年一季度的爆發,再到五六月份車市的持續升溫,中國車市的逆轉是汽車企業上調銷售目標的主要原因。而在這種乍悲還喜的大背景之下,隱現的卻是車市乃至經濟大環境的不可預知性,以及廠家“謹慎樂觀”的操盤手法。
分析對比2008、2009年同期廠家完成年終銷量的比例便會發現,雖然部分車企確實是在前5個月的銷量增長后調高了全年產銷計劃,然而調整的基礎,更多是基于目前已經完成的銷售任務,這與2008年初基于對市場樂觀判斷而定下的全年目標相比,有了更多“現實主義”的色彩。同時,對于廠家而言,在吸取了2008年冒進的教訓后,車市下滑帶來的的庫存、利潤兩大問題,在今年也得到了更為嚴密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