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海嘯爆發至今一周年,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近日指香港第二季度經濟數據好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亦表示,港府對金融海嘯反應快及措施準確,推出包括百分百存款保障制度等措施,實時穩定市場信心,用了“香港在隧道中看見曙光”來形容香港已逐步走出金融海嘯,經濟趨向穩定。
禍延全球的金融大災難,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歐美多國至今仍未能擺脫衰退,而全球央行實施連串的救市措施,藥力已開始減退,環球股市重現跌浪,經濟仍存在著再次滑坡的危險。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也表示,經濟要復蘇反彈,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全球經濟走勢可能只會呈L型,甚至VL型,不會像外界預期般快速反彈。香港經濟雖然逐步回穩,但仍未見到全面復蘇,“隧道中看見曙光”,說明還未完全“走出隧道”。

60億國債
強化金融中心地位
在國慶60周年之時,中央政府再向港人送出大禮,于9月28日在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債券。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政府首次在內地以外的市場發行國債。選擇在港開閘發行人民幣國債,既彰顯中央挺港、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決心,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又可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并間接提振內地經濟,可謂一箭三雕。
中央政府在港發債是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人民幣業務,促進香港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亦是加強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合作的重要步驟。發行國債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個金融體系互動、互補和互助關系,有助拓寬香港債市深度與廣度,對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亦為投資者提供安全穩健的投資選擇。現時內地國債規模約5萬億元人民幣,今年計劃發債總額約9500億元。雖然相對在港發行所占比例很少,但評級機構均認為對內地及香港意義重大。內地首次在境外發行國債,可視為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之舉,為未來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踏出重要一步,亦加大了資本的跨境流動性。倘若發行國債取得成功,將增加內地對人民幣自由化的信心。
香港應抓住此次難得機遇,積極吸引內地和周邊地區企業和債券投資資金來香港發債和買債,努力把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債券中心,力保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失。
6大產業
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回歸以來,香港始終在努力尋找合乎新經濟的產業。但一直成效不彰,直至金融海嘯襲來,香港產業單一化的缺陷便暴露無遺。今年10月施政報告以推動知識經濟轉型為主題,表明港府認識到進入知識型經濟是時代的趨勢,必須要順勢而行,有誠意廣納民智。現時社會有急謀出路的危機感,加上這些行業隨著珠三角未來的產業升級轉型而帶來機遇,所以港府才改變過去的發展方針,希望殺出一條新路。過去港府也提出過不少發展若干產業中心的鴻圖大計,但幾乎都停留在紙上,沒有廣泛咨詢民意,這次曾蔭權真誠呼吁各界聚焦討論六大優勢產業這個主題,通過官、商、民三方合作,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此次港府以新思維調整積極不干預和不資助某一行業的政策,前所未有地為六大優勢產業提供土地、財務及稅務等實質性扶持,不同過去流于空言,頗有“動真格”的意味。
眾所周知,金融、航運物流、地產、旅游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如今港府再打造包括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創新科技、文化創意及環保六大優勢產業。一些經濟界人士認為,六大產業成敗,系于政府角色,港府應介入和主導六大產業發展。首先,港府應對六大產業確定輕重緩急。當前的六大產業似乎是等量齊觀、無分軒輊,這樣容易混淆政策重點,分散資源,無法集中力量辦事情。比較起來,六大產業中創新科技應是重點。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條件優良,包括擁有世界級的大學及一流學者、國際聯系網絡廣闊等。教資會資料顯示,過去兩個學年八大院校共有355個科研成果發展成專利權、許可證協議、知識產權或注冊公司,但有關成果最終大多被外地企業買走,并在其它地方進行產業化。國際社會如此重視香港的大學的科研成果,說明香港可以扮演科技重鎮的角色。其次,港府可借鑒新加坡成立國家科學與技術局以執行技術發展計劃,并設立國家研究中心以支持策略性高科技產業,把發展局的工作范疇并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重組新的“創新科技發展局”,全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現時訂出的六大產業中的創新科技只是初步發展方向,但發展創新科技需要政策研究配套,在這方面中央政策組責無旁貸。中央政策組應就推動研發的政策和各項配套措施提出建議,交由政策局執行。
6千月薪
大學畢業生揾工難
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嚴重經濟衰退,香港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夢魘,就業前景堪憂。聯校就業數據庫顯示,供大學生申請的職位只有1899個,較去年同期急跌逾4成,其中會計、銀行、行政、法律、采購、航空及傳媒業空缺亦全線報跌,減幅由5至近9成不等。據香港教資會統計,截至畢業半年后的2008年底,仍有3.1%人失業,另加3.7%就業不足,兩者比2007年一屆分別激增1.2倍及54%。預計今年又將有1.8 萬名大學生、逾11萬中五及中七生及逾3萬名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畢業生加入揾工大軍。過去好景時9月前已有9成大學生找到工作,但估計今年要1年后才有8至9成畢業生找到工作。而有應屆已獲聘的大學畢業生薪酬,只有6000多元。
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的持續轉型,年輕人就業趨勢表現出新特點。特首早前宣布推動發展6項新產業,已經成為年輕人努力學習、就業發展的新方向。過往高薪厚職的金融保險業,在金融海嘯之后成了“重災行業”,香港大部分金融企業已凍結人手,見習生、核數、會計等畢業生空缺大幅減少,想投身金融投資、保險、財務策劃的大學畢業生,搵工將很困難。大家開始回歸基本步,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學科,不再是一面倒選擇商業。過往并不吃香的紀律部隊職位,如今也成了年輕人爭破頭的鐵飯碗。相對紀律部隊這種傳統觀念中政府的鐵飯碗和銀行、保險等金融業的金飯碗,社工與教師這兩個職業,由于社會轉型備受器重,也已成為了今年畢業生就業的新選擇。香港大學生涌向警隊、公務員、教師、社工等新的熱門崗位,由于僧多粥少,爭搶激烈,顯然不可能解決所有畢業生現時的出路。有人力顧問獻策,年輕人不應只是著眼于700萬人的香港,而要放眼毗鄰有7000萬人市場的珠三角地區。由于中央已經拍板推出珠三角發展綱要,香港參與合作發展規劃,與內地經濟融合加速,內地相對優越的經濟發展前景魅力顯現,港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應當把握這個機遇。
6項落后
營商環境港列第三
雖然香港遭受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的打擊,但在營商環境上的優勢仍位列全球三甲。世銀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昨日發表的《2010年營商環境報告》指,在全球183個經濟體中,香港的營商容易程度維持全球第3,僅次于新加坡和新西蘭。不過,新加坡已是連續4年蟬聯冠軍,在10項反映競爭標準的排名上,香港與新加坡相比亦多數落于下風,成績僅為“3勝6負1平”。香港在“批出建筑許可證”這一指標上需時最短,排名全球第一,不過新加坡緊緊相隨排名第2。在“繳納稅款”和“合同執行”兩項上,香港均排名第3,超過新加坡的第5名和第13名。在“獲得信貸”上,雙方并列第4。但在其余6項指標上,香港就全面落后,其中“注冊物業”方面輸得最慘,全球排名僅75,遠遠遜于新加坡的第16名。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能夠保住昔日排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背靠內地,因此對國外投資者及公司仍有吸引力。如果將內地因素撇除在外,香港的排名必然下降。歸根究柢,香港敗于新加坡的唯一原因,就是近年來,港府獨沽金融一味,以致出現工商百業停滯發展的窘境。中央對港厚愛有加,本應成為香港發展的強勁助力,無奈香港未有積極發展長處,令香港的競爭力卻步不前,造成了“近水樓臺不得月”的結果,這是香港陷于發展瓶頸的主要原因。有經濟學家一針見血指出,香港若繼續維持現狀,將會被其它競爭對手超越。一語驚醒夢中人!香港營商環境若原地踏步,其競爭力將卻步不前。如果再不振作的話,超越香港的豈止新加坡!
屠海鳴簡介
本文作者系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海外扶貧顧問、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常委、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青年委員會理事長、上海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上海市海外交流協會副會長、云南省海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云南省僑商會名譽會長、四川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顧問、四川華商會名譽會長、復旦大學校董、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董、香港仁愛堂第二十四屆董事局副主席、香港豪都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豪都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