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從各上市銀行所公布的2009年中期業績來看,情況是相當不錯的,總體保持了穩中有增的局面。但是,現在股市中的銀行板塊,在證券市場上的表現卻并不理想,就市盈率、市凈率這些常用指標來看,銀行板塊明顯低于大盤平均水平,換言之,它們的估值是比較低的。而且,今年的7、8月份,它是領先大盤下跌的品種,其跌幅明顯大于其它板塊。
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經營環境從寬松到悄然收緊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我國各大主要商業銀行中,除農業銀行外,都已經實現了改制上市,相當一部分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證券市場掛牌交易。在股市中,銀行股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它們的規模都比較大,其市值占到了總市值的一半還多。銀行板塊的動向,對市場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在去年年底,股市開始絕地反擊,當時推動大盤上漲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出臺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從那個時候的板塊表現來看,銀行股雖然也隨大盤上漲,但是力度明顯不足。開始有人分析是因為其規模比較大,在股市反彈初期市場資金力量有限。但是,到了今年,在股市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銀行板塊與大盤的差距越拉越大。這個現象自然也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研究發現,主要問題是出在人們對銀行經營環境的認識上。
一般而言,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實行逆調控,即在經濟過熱時會收緊銀根,在經濟偏冷時則放松銀根。而放松銀根的操作,特別是在它的初期,對銀行來說可能會構成利空。因為這個時候利率會不斷調低,從而壓縮了銀行的利差。同時,經濟偏冷時企業的經營也會比較困難,容易產生壞賬,這也加大了銀行的經營壓力。正是基于這樣的傳統認識,所以當時市場的普遍預期是銀行板塊上半年的利潤不會太理想,其經營狀況的改善將晚于其它多數行業,因此在這段時間是缺乏操作機會的。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上半年浦發銀行因為受益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規劃,市場表現比較好,多數銀行股行情都不怎么樣。特別是國資控股的幾大商業銀行,行情相當弱。
不過,這種局面在進入5月份以后,開始有所變化。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銀行上半年新增信貸的規模相當大,幾乎每個月都達到了1萬億元的水平。信貸的大規模投放,對于主要是以獲得利差為盈利模式的國內銀行來說,實際上是擴大了利差的基數,這樣即便利差有所縮小,也不至于對總利潤產生大的沖擊。于是,“以量補價”的提法應運而生,人們隨即修正了原本對銀行板塊業績偏于悲觀的估計,開始不斷調高對它們的估值水平。再加上當時機構入市規模加大,市場資金比較充裕,這樣也就有了銀行板塊的一波比較明顯的上漲。當然,現在看來,這主要還是因為上半年銀行業經營環境趨于寬松,人們認為其業績將超出原先預期的緣故。
只是,這樣的局面沒有能夠維持多久。下半年剛到,市場環境似乎又出現了某些變化。銀監會下達通知,對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券實行新的管理辦法,降低了各銀行交叉持有部分計入附屬資本的比例。此舉被認為將導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明顯下降。另外,有關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二)的要求,將資本充足率從8%提高到12%的消息,也在市場上不脛而走。幾乎是與此同時,央行在所發表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首次提到要對政策實行“動態微調”。雖然后來又補充說明“動態微調”的是貨幣政策的執行力度,但是不管怎么說,在這期間央行票據利率是明顯回升了,回購規模也在加大。現在,央行對政策目標的最新提法是“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而7月份新增信貸3500億元,環比減少77%的事實,似也可以看作是對新提法的呼應。有人計算過,即便只是落實次級債新規,實際上就相當于提高150個基點的銀行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將因此減少經營資金6000億元以上。這樣的調控,在力度上應該說是不小的,至少不能算“微調”了。到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人去提什么“以量補價”了,因為客觀上銀行已經面臨經營環境收緊的現實。量的壓縮,當然一定會影響到銀行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板塊也就難以獲得投資者的追捧,股價再度陷入低迷。此時,雖然銀行板塊的平均市盈率、市凈率都不高,表面看來業績也還可以,但是因為人們對其未來的經營環境不看好,因此它只能是處于估值洼地之中。
正視銀行板塊對市場的影響
縱觀銀行板塊在今年前8個月中所處的環境變化,人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實際上,由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實體經濟在慢慢恢復。在這個時候,承擔了支持其它行業復蘇重任的銀行,因為低利率而不得不犧牲掉一點自己的利益,其業績的好轉將會適度晚于其它行業。現在,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是,銀行業下半年會在相對偏緊的環境中運行,信貸投放規模會受到較為嚴格的控制。而同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然會被堅持,所以也不存在提高利率、擴大利差的可能。這樣對于銀行來說,日子實際上是不那么好過的。當然,話說回來,這種狀況的出現,在通常的經濟運行格局中也屬正常,只是在今年,人們似乎忘記了這一點。
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因為銀行板塊在股市中的權重特別大,因此銀行股的走勢變化,對股市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今年上半年,股市走勢雖然是一路上漲,但行情相對比較溫和,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銀行板塊整體表現平淡,從而抑制了股指的過快上漲。而6、7月份,隨著銀行股行情的大規模崛起,股指上行速度也明顯加快。當然,到后來因為銀行股經營環境變化,投資者對其后市產生了分歧,不但該板塊拋售壓力變大,而且客觀上也拖累了大盤。不管8月份股市所出現的震蕩有多少因素在起作用,但是銀行板塊因為外部條件變化而走弱這一點,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人們還注意到,時下銀行板塊對市場的影響,不僅僅是表現在走勢疲弱所導致的下行壓力上,而且還反映在它可能帶來的再融資壓力上。如果說只是銀行板塊行情比較弱,這倒也沒有什么。一來大家也相信,在目前的大趨勢下,銀行板塊也不至于跌到什么地方去。二來只要市場有足夠的新熱點出現,個股行情還是可以大規模展開的。但是,如果銀行板塊提出再融資要求,情況就嚴重了。從理論上來說,當次級債新規實行后,很多商業銀行會遇到需要補充資本金的問題,而既然是上市公司,它們就一定會利用資本市場來進行再融資。事實上,招商銀行最近就提出了公開配股的要求。對于這些銀行來說,籌資幾十億元恐怕是解決不了什么大問題的,其目標一般都是百億元級的。有人計算過,在執行次級債新政以后,如果已經上市的商業銀行要保持現在的放貸能力,必須增加資本金約2600億元。當前的市場是否有能力承接這樣大的再融資壓力呢?事實上,在銀行經營環境開始收緊時,投資者之所以會作出非常強烈的反應,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對再融資的擔憂。對這方面的影響,人們確實不能不認真予以對待。
當然,我們說銀行業下半年的日子恐怕不太好過,銀行板塊的行情也會相對比較疲弱,這只是根據現在的市場狀況而言的。如果7、8月份以后的新增信貸環比開始回升,而且“動態微調”確實是限于“微調”的層面上,那么情況也許就不會那么差。真到那個時候,也許人們對銀行板塊以及對整個股市的預期,都會比現在好出不少。而這樣的情景,顯然也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