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解決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水資源問題,還是從減少能源污染排放的角度看,科學的開發水電都是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今年年初表示,水電定價機制需要進行改革,實現“同網同價”。這意味著水電價格將大幅提高,開發水電的利潤也將大幅提高。
據悉,目前金沙江中下游多座水電站都在加緊前期準備,計劃在今明兩年集中上馬。與此同時,長江上游的梯級開發也已大規模啟動——2020年前,這些水電基地中已經規劃好的多數水電站都將開發完畢。
電力企業轉向水電
在我國現階段的電力結構中,火電與水電是絕對主力。但從能源分類上看,我國將水電劃入可再生能源,而且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再加上水電的長期效益較好,使得電力企業競相投資,紛紛開發水電。
但中科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沈可挺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急劇膨脹的水電投資,不完全是為了緩解短期用電的需求壓力,也不完全是為了滿足長期用電的需求增長。”他認為其中有一些特別的原因。
顯然,原因之一便是水電的“低成本”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火電用于脫硫、脫硝、除塵等方面的支出逐步占到造價的1/3。而從運行成本的角度看,火電的燃料成本占發電成本的60%以上,2008年,火電運行成本平均約0.19元/度,而水電僅0.04—0.09元/度,水電成本優勢顯著。
為什么水電成本如此低呢?沈可挺指出,水資源對水電開發商來說,是一個無需付費的資產。理論上講,在大江大河上建壩截水即自動擁有水資源使用權,為此,大大小小的電力企業開始搶奪水資源。
以大型央企為例, 2002年至今,已經形成了“十二大水電基地”的開發規劃。規劃顯示,目前裝機容量達到2.66億千瓦,其中三峽總公司、國家投資公司、五大發電集團是我國水電開發的主力軍。
逐鹿西南
由于我國水力資源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這些水電企業的競爭戰場也主要在西部。從2002年開始,四川的岷江、雅礱江、大渡河便被國電大渡河開發公司、中國水利水電開發公司等電力巨頭所占,同時來自上海、浙江、廣東、四川本土實力雄厚的水電開發公司,也陸續在四川注冊成立。
“跑馬圈水”、“遍地開花”、干支流“齊頭并進”……形成了這幅西南水電的“百團大戰圖”,有專家表示:現在幾乎是西南水電開發的“大躍進”時期。
“西南地區是我們國家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水能資源的總量占全國可開發資源總量的60%以上,所以全國有90%的水電項目位于西南地區。”國家發改委能源戰略研究中心高世憲主任說。
“水電項目建設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水位的落差,”據業內專家周谷涵教授介紹,“能在短距離內達到很大落差,就是水電項目建設的最佳位置。”據了解,西南地區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而四川與云南交界地區的海拔僅為1500米,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存在約3000米的落差,為水電項目建設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專家分析,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已經不多。于是,西電東送就成為解決中東部地區用電緊張的一個重要方法。
除了大型電力企業在西南地區加快項目開發之外,私人小水電的開發同樣熱火朝天。“近兩年,國家、地方都鼓勵發展小水電,又大量關閉火電廠,現在建電站的都是私人老板。”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電站裝機容量4000瓦,投資滿打滿算2000萬,2年建成。按最保守的估計,10年可以收回成本。“這種小水電項目比炒房、炒股都劃算,有穩定的高額利潤,資金年回報率至少20%。”
生態之憂
在各路力量“跑馬圈水”的帶動下,一些地方水電開發的管理失控現象也大量存在,包括各利益集團的沖突,發展經濟與環保的矛盾,等等。

國家環保總局在2006年《關于有序開發小水電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通知》中指出,在小水電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地區也出現了規劃和管理滯后、濫占資源、搶奪項目、無序開發、破壞生態等問題。
其實不光是小水電的開發與環保有矛盾,一些大型水電項目也曾引起環保界的質疑。比如梯級開發有利于發電效益的最大化,但如此密集的開發,如果全部實施,將會對長江上游水生生物,尤其是珍稀、特有魚類產生難以挽回的重大影響。
四川省自然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一川表示,開發水電站帶來的兩岸江河植被遭受破壞 “很難恢復”。一位參與三峽工程討論的學者表示,應該把對西南水電開發的論證提高到三峽工程時的高度,才有可能消除隱患。
這位學者告訴記者,三峽工程上馬之時,為了保證魚類產卵的需要,施工方做了大量調研,于是每年4月底、5月初,都要人造洪峰,同時保證水溫在18攝氏度之上。
然而,目前水電公司的開發模式是“下一級庫尾接著上一級大壩”,江河變成了一個個“平湖”,那些以前在急流和中、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魚類,將無法適應庫區的靜流深水環境。
沒必要妖魔化
那么,水電開發一定會破壞生態嗎?有必要減少甚至叫停水電開發嗎?水電專家張博庭表示,千萬不要妖魔化水電,“我國的水電開發應該說是嚴重的不足”。相關資料顯示:在水能資源蘊藏量且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上,中國排在世界的第一位。據中國水力學知名專家左東啟教授披露,中國水電的開發程度在20世紀只相當于美國的1/6,低于加拿大的1/3,并低于巴西的1/2。目前我國水庫總庫容僅為5800多億立方米,水庫總蓄水量比美國小20多倍,如果以人均水庫蓄水量來比較,差距在100倍以上。
張博庭認為,在水電的開發建設過程中的確應該注意保護環境,最大程度發揮水電的環境效益,但另一方面,“‘建水壩會使水質惡化”的說法也非常不科學。因為除非是上游污染河水嚴重,水的流速增加有利于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速度。而對于一般的正常的河流,水庫絕不會使水質惡化。”張博庭舉例說,新安江的水庫建成后,變成了有點甜的礦泉水,湖南郴州的東江水庫建成之后,由于水質非常好,已經吸引了青島啤酒廠到那里建廠生產。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水電建設突飛猛進,然而迄今為止,我國的水能利用率也僅為美國的1/4。同樣也是由于缺乏龍頭水庫對水資源的人為控制能力,我國的社會、生態環境遭到自然災害的沖擊極大,一方面洪澇災害頻發,另一方面又是干旱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污染嚴重。從本質上說,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資源總量不足造成的。
專家表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建立具有調蓄功能的龍頭水庫,增加可控制的水資源總量。所謂科學的開發水電,對于我國來說就是要注重龍頭水庫、水電站的建設。
同時,無論是從解決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水資源問題,還是從減少能源污染排放的角度看,科學的開發水電都是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據記者了解,我國目前的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技術還不成熟,開發利用效率低、成本較高,難以滿足大規模的市場化需求。目前,從資源上、技術上可以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資源就是水電,因此水電發展的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