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我們目睹了美國汽車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當地時間早晨8點,美國曼哈頓下城,有美國“百年老店”之稱的通用汽車(GM)遞交破產重組方案,宣布向紐約南區破產法庭申請破產保護,這成為美國制造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案例,規模縮減后的通用汽車將被美國聯邦政府接管。數據顯示,通用汽車的資產總值為822.9億美元,負債1728.1億美元。
昔日風光無比的底特律,今天正面臨著一場空前的危機,“通用汽車到底怎么了?”眼前的光景不禁讓人扼腕感嘆:“究竟是什么原因,將它一步步引入了深淵?”
自己擊垮自己
通用汽車衰落的原因細究起來,有油價飆升和金融危機的客觀因素,但明眼人不難看出,其產品戰略和企業管理上的短視病,才是癥結所在——戰略上的固執、市場判斷方面的失誤等,讓通用在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面前措手不及。可以說,通用汽車不是被競爭對手所擊敗,而是被自身的垢病所擊垮。
在過去的許多年里,通用一向對節能問題重視不夠,將研發的主要精力放在利潤豐厚、大排量的SUV和皮卡市場,忽視了小型車的開發和國內市場的需要。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無疑影響了這些產品的銷量和銷售額。同時,通用汽車擁有眾多品牌,而各品牌產品之間卻又相互重疊,導致內部競爭激烈,汽車制造業本身的效益大幅下滑。在石油危機中,通用汽車又沒有從油價高漲中接受真正的教訓,反而把小型車市場讓出來,追求豪華的配置。目前,美國的柴油車落后于歐洲,混合動力車比不過日本。隨著油價逐步攀升,包括通用汽車在內的“三巨頭”,終于暴露出戰略發展、結構設置和勞資關系方面的多重問題。
極具美國特色的企業高福利制度,是導致通用汽車身陷危機的又一原因。在通用,只要生產線上下線一輛車,無論銷售與否,企業就要為此提取4000美元用于員工福利,這給企業帶來很大負擔。相比之下,日本豐田、德國大眾等汽車制造巨頭,似乎就不必承擔如此沉重的福利負擔。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通用也是被自身不合理的福利制度所拖垮。
上世紀末被SUV利潤沖昏頭腦的通用汽車,已失去對問題的理性判斷,它們在全球展開了一場兼并狂潮。事實證明,它們買下的是一個個沉重的包袱,當海潮退去,裸泳者終將暴露在海灘上,美國通用等巨頭最終難以避免消亡的風險,而走上了不歸路。
別了,美國模式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近日宣稱,對“三大”的任何救助行動,只能收到短期效用,無法扭轉美國汽車業的“消亡”,“三大”的問題是美國汽車工業模式的失敗。因此,任何用以拯救“三大”的錢,很可能是個無底黑洞。
美國通用獨霸全球汽車銷量榜首長達76年。但是在2007年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全球汽車銷量已與通用基本持平,通用的第一寶座其時已經搖搖欲墜。業內人士認為,通用汽車要實現鳳凰涅槃,必須實行脫胎換骨的變革,開發新的節能產品,降低高昂的運行成本,建立更適應時代要求的公司運行體制。根據目前通用破產重組的情況,人們似乎看到了這種希望。
在過去10年里,全球汽車工業已采取過不同手段試圖走出困境,比如通過重組以降低采購、制造和營銷等成本,投入大量的技術研發以求技術創新,突破交通、石油和環境等制約汽車工業發展的三大瓶頸。通用汽車也是這樣做的,但是還是面臨危局。這說明汽車工業確實需要通過更深刻的變革來獲得新生,而不能得過且過。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美國汽車業難現昔日輝煌。
記得1994年,當時克萊斯勒的總裁伊頓說過:過去100年汽車改變了世界,今后100年,世界將改變汽車。現在看來,這里所說的改變,包括汽車的產品結構、能源和環保、生產方式和成本,這些都要徹底改變,才能適應現實世界的需求。
美國汽車工業將從此發生核變,以前的薪酬體系、產品價值取向等公司治理結構將發生重大改變,同時,三大集團和其他配套公司有可能重組,以便有效利用資源,削減成本。更有業內專家指出,包括通用在內的“三大”,應該重點致力于高、精、尖的汽車技術和產品研發,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金量,增加產出比,避免同成本較低的日本、韓國、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產品形成直接競爭,這些都是美國汽車業能否涅磐重生的關鍵。
如此,延續了百年的美國汽車工業模式,將被推倒重來。
破產涅磐重生?
進入“破產保護”程序不等于徹底“破產”,這個手術性的、事先已經打好包的破產方案,似乎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科學方案,當然,其過程將是冗長而痛苦的。
在奧巴馬的路線下,對于通用來說,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快速自清”的破產重組。在這個方案下,通用將一分為二:一個新的貧弱瘦小的通用,帶著通用沉重的健康保險債務和養老保險債務,以及一系列失敗的品牌(包括悍馬、龐帝亞哥、土星和SAAB),被剝離出老通用集團;剩下來的那個通用將帶著幾個掙錢的品牌(包括別克、雪佛萊、凱迪拉克和GMC),停留在破產程序中并最終被療養康復,期待重新崛起。
但是,破產重組真的能挽救美國的汽車工業嗎?破產保護畢竟是難堪的事情,一旦進入破產保護,政府和通用管理層都無法預測最后的結果。大量工人的失業、工廠關閉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將是無法避免的。奧巴馬政府強勢介入汽車產業后,引發了美國人的擔憂,一些批評人士開始指責汽車行業出現的“芝加哥政治”,另外一些人開始批評奧巴馬的美國式的“社會主義”。
更多的批評則指出,美國的汽車產業還沒有從這次大衰退中汲取教訓。在經濟蕭條的市場中,大型昂貴的汽車絕對不會是消費者的首選。如果通用汽車不顧市場動向,繼續堅持走生產大車、高檔車、強動力油耗大的汽車路線,就算順利重組,仍然面臨著種種挑戰。盡管福特汽車通過說服債權人接受每美金折合38美分的債務消減協議,成功地抹掉了大半債務,走出了資金不足的困境,可是長遠來看,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如何消減生產成本,比如降低工人福利,這依然是一個問題。經歷了金融風暴和破產考驗的美國汽車工業,能否涅磐重生,還要接受市場的檢驗。
告訴中國什么?
有效避免美國汽車行業出現的悲劇事件,正是中國車企應該警惕的。通用走向破產保護使我們認識到: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仍需要有效的引導和監控,純粹的市場調節不利于行業發展。特別是在中國汽車行業振興效果逐步顯現的今天,發展與調整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我們必須對中國汽車業一直賴以發展的模式進行反思:伴隨著石油資源的快速消耗,傳統內燃機汽車必將成為夕陽產業;而新能源汽車則是注定的朝陽產業。未來決戰將圍繞新能源汽車這一朝陽產業展開。中國自主品牌前一段時間實際上走了美國的老路,在車型上爭相上馬大型車,認為小型車不賺錢。現在市場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如果自主品牌不改進自己的小型車技術,在新一輪競爭中肯定會處于劣勢。中國汽車企業只有更加重視安全節能車型的研發,才能避免重蹈美國“三大”汽車的覆轍。
與“三大”相比,中國大車企的風險其實也不小,不少國有大型汽車集團背負著眾多低效率的零部件企業,其巨額人工成本壓力和不合理的社會負擔,使這些大車企始終處于高成本運行狀態。這是需要認真反思的。否則,現有的主力企業,在未來可能失去其盈利基礎,重演美國“三大”的悲劇。
作者:資深記者,汽車業獨立撰稿人,行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