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香港人”,650萬港元投資底線,鐵價不二。這一新政策甫一發出,香港新推出的幾個樓盤,就成為了打算移民來港的內地居民的搶手熱貨。其實,如果不是急著做個“香港人”,不妨先看清香港的樓市股市再考慮入場,這樣既不妨礙追求理想生活,也可賺取實在的投資回報。
海市蜃樓?
大陸投資移民面對650萬投資金額下限,多數會選擇把資金投放到樓市,這很容易理解。香港房地產價值穩定,投資風險不大,再加上移民來港之后,尋找居所是首要問題,購買物業自住最為順理成章。在《星島日報》一則報導中,美聯移民顧問行政總裁吉安指出,今年首季投資移民投資于金融產品的金額為20.78億元,較去年同期升六成;投資房地產金額為8.24億元,較去年同期升七成三,反映首季房地產投資升幅較金融產品更大。流入資金當中,約八成投放一手新盤,其中以市區屋苑最受惠,如嘉亨灣、凱旋門及天璽等,均為今年熱門屋苑。業界預料,今年獲批核的投資移民將達1700宗,投資物業金額可望上升至35億元,創歷年來新高。
以凱旋門為例,金融風暴前的樓價曾飆升至1.8萬港元一呎,之后回落至1萬元,不過,近期又突破1.8萬元??梢娡顿Y香港物業是非常穩定的選擇。
如果將匯豐銀行的股值與香港豪宅的市價相較,不難發現,投資本港樓市可以說是明智之選。香港匯豐銀行股票素有“大笨象”之稱,撰文當天,香港收市價為65.8港元,而去年同期市價則約140港元,跌幅超逾五成,而香港過千呎位于上好地段的豪宅價格,以凱旋門為例,現在跟之前幾乎一樣。
但是,香港樓市真的這么旺嗎?后勁還有多久?從歷史上看,香港股市、樓市雖然步調不同,但方向一致,股市對于市場的反應快于樓市,樓市的表現通常較股市慢3至6個月。但奇怪的是,這次股市沒有起色,而整體樓價卻在快速回升。那么樓價是怎么抬高的呢?究其原因,還是世界金融大氣候。金融風暴后,現金至上,太多現金在全球尋找資金避難所,香港成為首選。而持有大量資金的基金開始炒樓——基金大量購入在鄰近市中心外圍的寫字樓及鋪位,并在需要交代業績時,放掉部分樓盤,獲得收益。所以,樓價上升只是因為改變投資組合,而非出于實質市場需要(租金沒有上調),因此向上的動力不能持久。
選擇債券?
那么,650萬該投資什么呢?其實,在獲許投資的資產類別當中,值得被列為投資組合的是債券,特別是香港政府、外匯基金、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地鐵有限公司、九廣鐵路公司、香港機場管理局,以及其它指明由港府全資或局部擁有的法團、機構或團體發行的債券。因為對于投資移民者,這部分資金必須在港停留7年,所投資的就要跟香港的命運相連結。投資移民,投資的意義不止是一兩項資產,更是要看好該地的發展潛力,所以,購買債券等于是對該地區的認同。
而且,債券本身有既定價值,再加上特區政府有言在先,會謹慎處理舉債得來的資金,絕不會血本無歸。而現時港元仍然與美元掛鉤,再加上香港債券市場發展蓬勃,因此香港債券絕對值得考慮。
創業風險?
很少有人提及來港投資開辦公司的移民方法,因為在香港開辦公司,相對前兩者,著實不夠吸引。對于在內地已經從事某一行業的企業家,視此為擴張沒有問題,但如果人生路不熟,重新開始經營的話,風險太大。
相對于外國,香港目前還沒有“創興投資公司”,來協助本土及外來的創業者。這一類型的公司,具備龐大資金,從現實的商業考慮出發,購買充滿創意的點子,又或是與年輕的創業者合資,提供他們所不擅長的幫助,如財務管理。而且,香港創業市場的運作并不如意,就以電費及土地成本等基本創業條件而言,已經讓很多有志創業者卻步了。
不過見微知著,政府的移民取向似乎反映了香港政府現時的管治思維——并不鼓勵移民在港創業。當前香港政府的營運思維,其實非常簡單,不斷鼓勵地產及金融的發展,然后帶動社會經濟運作。至于未能直接受惠的階層,則透過這兩方面的稅收及相關收入,重新分配資源來滿足他們的要求。根據這個邏輯,內地投資移民似乎不適合參與香港的產業發展,投資講求理性,沒有必要跟自己的錢作對。
移民還要考慮社會問題。當前香港的貧富對立愈趨尖銳,彼此互相指責,中產階層則兩邊看不順眼。本年度香港金像獎大贏家為《天水圍的日與夜》,可見天水圍問題在香港受關注的程度。天水圍的家庭結構,以香港出生的父親配在內地來港的母親及子女為主,這是些沒有拿出650萬來港的移民,他們的生存就艱難得多。簡單以乘車上班為例,由于香港西區隧道的經營權為中信泰富所有,政府無權干涉這連接天水圍與市區的隧道價格,結果是該地居民如果想從沒有工作職位的天水圍到市區上班,僅交通費用就將花去他們1/3的薪水,更何談創業?
每一種投資都各具風險,650萬的投資是一個大學問。不過,從你投下去的那一刻,未來的生活就已經改變。有一間移民公司的廣告一開頭便道出了這需求的重點:“更自由的發展空間,為子女尋求更美好的未來”,這的確是赴港投資移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