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萍在北京延慶縣永寧鎮西山溝村擔任村官期間,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靠葫蘆產業致富的道路。
2006年7月,胡一萍從北京農學院畢業,擔任西山溝村的黨支部書記助理。在和村民接觸中,胡一萍了解到西山溝村有著400多年種植葫蘆的歷史,村民不但種葫蘆的技術好,旋葫蘆條的技術也是一絕。于是,胡一萍就盤算著,要把村里的葫蘆產業打造為龍頭產業,把葫蘆做成一張綠色名片。
胡一萍先制定一個全村發展葫蘆產業的規劃,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商量。但是村兩委干部都存在一些顧慮,擔心種出的葫蘆賣不出去,既打擊農民的積極性,又可能引發干群矛盾。于是,她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鎮領導,鎮領導非常支持,并幫她一起做村兩委干部的思想工作,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同時,還由鎮里出資,制定了每種植一棵葫蘆補貼1元錢的鼓勵政策。從此,西山溝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村莊空閑地、街道兩側都種上了葫蘆,一條長350米的主街道儼然成了一條貫通東西的葫蘆長廊,18000株葫蘆扮靚了這個只有107戶村民的小山村。
葫蘆是種上了,但該如何打開銷路呢?胡一萍盯上了中央電視臺7套的“每日農經”欄目,她把村里種植葫蘆的資料發過去,節目組為他們村制作了一期《中國農產品挑戰吉尼斯——西山溝葫蘆大比拼》節目,央視7套的“致富經”欄目也播出了《葫蘆村的葫蘆事》。緊接著,北京電視臺“四海漫游”欄目播出了《西山溝村的葫蘆宴》,延慶電視臺先后4次對西山溝的葫蘆進行了報導。
媒體的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游客紛紛電話咨詢、訂購葫蘆條干菜產品,還有尋求合作開發工藝葫蘆的客商。每逢周末,大批游客驅車專程到西山溝村品嘗葫蘆宴,從而也帶動了當地民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西山溝村的葫蘆條從原來的每公斤20元錢漲到了后來的每公斤50元錢,這下子可把鄉親們樂壞了。從此西山溝村念起了葫蘆經,村民們也都親切地稱胡一萍為“葫蘆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