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歐洲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發現,許多歐洲城市的老城區都是石塊路。這種石塊路的修筑工程遠比鋪設水泥路面復雜得多,但歐洲人卻樂此不疲。為什么?為了與城市的古老歷史和人文風貌相匹配。
2008年10月,我去比利時布魯日,正好碰上當地在修筑一段石塊路面。布魯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錄,整個城市都完好地保留了中世紀的風貌。因此,當地市政部門在修筑舊城道路時十分用心。
路自古就有,一些路被不斷地修繕并繼續使用,而另一些路被合并、擴展、廢棄,后一種情況在歐洲城市較為少見,以至于你購買了歐洲GPS導航系統,5年之內基本不用更換軟件,因為他們的路不常變化。
歐洲小城鎮的居民住宅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的房子不見得新(有的甚至很破),但房子周圍的下水道、盥洗設備和房前屋后的道路卻收拾得整齊、干凈,與城市幾乎沒有差別。
2005年我國就已經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方針。同年,老歐盟也把其10年農村建設經驗向剛加入歐盟的10個國家推廣,并制定了《2007~2013年農村發展政策》,政策要求城市和鄉鎮在建設中保留自然傳統的鄉村風貌。
走在歐洲各國的鄉村,你會發現,居民住宅建筑、城鎮標志性建筑、自然環境都依然保留中世紀的原貌;那些古老的民宅、教堂、水井、磨房……不管今天是否失去效用,都被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可是在我國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村,就把歐洲別墅原封不動地直接成排引入,實在是大煞風景。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國內某些地方新農村建設模式作一下反思。比起新房,中國農村更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
我國的一位城市規劃學者在考察歐洲鄉村后指出:“中國農村普遍缺乏的不是新房,而是完善的基礎設施。”他說的甚為在理。的確,老歐盟國家的農村并沒有多少高檔的房屋,卻擁有相當完善的社區性基礎設施:
100%的農村實現了集中供水;
100%的農村建設了集中的雨水排放水系統,住戶自備了家庭化糞池和污水處理系統,使用衛生廁所,糞便由市政部門集中處理;
100%的農村生活垃圾由市政部門集中收集和處理;所到之處沒見到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水源地沿岸、泄洪道里、村莊內外的池塘里、村莊居民點的邊緣地帶;
100%的農村內部道路實現了沙石化,并且設置了路燈和交通安全標志;農村與外界聯系的主要行車道路以沙混、瀝青或水泥鋪裝,以沙混材料鋪裝為主,設置了交通安全設施;
100%的農村集中居住區內實現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活分開,集中居住區周邊的農業戶仍然保留農業生產活動與居住一體的傳統方式;
100%的農村核心居住區內沒有家庭養殖戶;家庭養殖戶均在核心居住區外的農田或草場里;
100%的農村設置了標準消防栓。
同時,農村設置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均演變成為地方規劃建設的法規,諸如“隨意亂倒垃圾是犯罪,此類行為將記錄在案”的告示。
在老歐盟農村看到的那些純凈的綠色,無不依賴于這些基礎設施。
我國政府要將4萬億元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去,農村地區得到的并不多。我走訪過國內的一些農村,道路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鄉紳組織修筑的,早已破爛不堪,雨天幾乎不能行走,且由于下水道缺乏,生活污物直接排放到河里去,造成水源和環境污染。
而在歐洲行走,看到他們的農村即便是破舊房子,門前還擺著一盆花、一盆草,家中的廁所干干凈凈,不輸于三星級賓館。我不禁覺得,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