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結合州情,積極探索出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全州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進展順利。
加強領導,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黔東南州州縣兩級分別成立了由黨委政府一把手為組長,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農辦主任為辦公室主任,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并增加人員編制,明確專職人員負責新農村建設工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列入考核領導班子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引導各級黨委、政府在建設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體現先進性。
發展經濟,強化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為此,黔東南州把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放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緊緊抓住廈榕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建設的機遇,在現有發展的基礎上,重點建設農業產業基地,即特色煙葉基地、工業原料林基地、油茶基地、草地畜牧業及特色養殖基地、茶葉基地、竹產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鄉村旅游及民族工藝品加工基地、中藥材基地、勞務輸出培訓基地。2008年,全州三級示范村建立和發展優勢產業271個。
在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中,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據黔東南州各縣新農辦對試點村的調查統計,158個試點村2008年農民人均收入2686元,比2007年增加12.24%。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3年共爭取各項資金直接投入新農村建設329萬元,拉動社會投資600多萬元,建成產業項目5個,建設基礎設施項目120個,建成一個年產2000噸精米的精米加工廠,一個年孵化量50萬只的鴨苗孵化場,形成了鴨苗孵化→蛋鴨養殖→鴨蛋加工產業鏈,并帶動周邊群眾養鴨200余戶,2008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00元。
夯實基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黔東南州大力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通過狠抓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三小水利工程、煙水配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通過拓寬和硬化進村進寨主干道,實施沼氣和“三改”工程等,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整治村容村貌。通過實施農村人飲工程、渴望工程和農村道路、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工程等不斷改善農村飲水、消防、交通、通信、信息條件。通過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費等,不斷解決農村貧困群眾生活、看病、子女讀書等困難。2008年158個試點村適齡兒童在校24353人,有104個村入學率為100%,整體入學率為99.68%。應參合人數為213495人,實際參合人數為196053人,參合率達91.83%,比2007年上升1.31個百分點。
強化培訓,“一戶一技能”助推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和經營水平的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實現,最終要依靠人的素質的提高。近年來,黔東南州以開展“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為載體,各級各部門大力開展了農業適用技術培訓、勞務輸出培訓、農村干部素質培訓。2008年三級試點村共舉辦各種適用技術培訓842期40941人次。
“一戶一技能”活動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也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力推手。黔東南州天柱縣通過開展活動,涌現出生豬養殖、種草養畜、經濟林種植、中藥材種植等3萬余戶專業戶。各鄉鎮均確立了主導產業,形成了“一戶一業、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良好格局。在施秉縣,結合旅游業發展,“一戶一技能”活動發動2000余婦女發展刺繡產業,邀請榮獲“多彩貴州”民族服飾破線繡一等獎獲得者張老新作為技術指導員。目前,已和7家客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崇尚文明,營造農村和諧氛圍。黔東南州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活動”為契機,各試點村積極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活動的評選,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目前,大多數試點村出現了“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務工掙錢的多了、參加賭博的少了;崇尚科學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勤勞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閑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