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剛作品:電視劇市場化運作的規律與經驗 主題論壇在京舉行
6月18日下午,“趙寶剛作品:電視劇市場化運作的規律與經驗”的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就“趙寶剛作品對電視劇市場化的把握與規律,與央視及地方臺的合作經驗”進行研討。嘉賓分別為:國家一級導演趙寶剛,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影視部副主任黃海濤,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路海波。
題材枯萎難題

普遍觀點是,中國電視事業已歷經50年,而中國電視劇市場近30年來才得到發展。
趙寶剛認為,目前中國電視劇市場進入了一個持續期:難以上升,也基本不會下降。他認為,電視劇市場亟待創新。30年的電視劇市場培育鍛煉了一批有戲劇經驗的隊伍,近年來這批隊伍支撐起了整個電視劇產業,如今這支隊伍面臨著“題材枯萎”的重大難題。“30年來各類題材皆被‘拍爛’,打個比方,除了趙匡胤,皇帝幾乎全被拍了個遍。這是一種創作萎縮現象。”
路海波認為,戲劇的生命來源于生活,創作者不善于觀察生活,導致電視劇進入題材抄襲階段。“趙寶剛的電視劇成功于他以人類的情感因素為共性因素,以不同個性的方式表現出來。”路海波表示,成功的電視劇創作要著重體現兩方面:第一,以關注大眾為根本出發點。通過電視劇,展現大眾的生活常態、情感常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應大眾苦與樂的同時,結局要美好。第二,制作方(或導演)要有自覺的審美意識,表達形式很重要。
黃海濤表示,“最早”看見作品的購買方,要認識到電視劇產品的價值,并清楚自己是否被該電視劇的內容所感動,而不要盲目購買。同時,電視劇生產商要深入了解觀眾的審美需求,在電視劇中提出社會問題的同時,還要解決問題,給觀眾以情感出路。
“訂單化生產”是趨勢
近年來,地方臺在購劇投入上表現得極為靈活與大膽。采取的主要是“主動抓題材,采取加盟方式,多點散投,抓大不放小”的購買策略。如江蘇廣電集團一年投入的電視劇購買資金為1~2億元,僅《人間正道是滄桑》便投資4000萬元;更有甚者,某地方廣電集團,在石鐘山講完故事梗概后便以70萬價格買斷其作品,而當時石鐘山的這部所謂“20萬字的小說”還沒寫完。
盡管如此,央視的平臺優勢毋庸置疑,大多數民營公司仍非常注重與央視的合作。趙寶剛認為,對于民營公司來說,央視是一個非常好、穩定的平臺,其最大的誘惑是付款方式。“地方臺要一個臺一個臺追款,2000年我的《像霧像雨又像風》到現在還有資金沒到賬的。”趙寶剛表示,如果能夠保持如今的(價格)合作水準,即價格可以根據產品的質量浮動調整,那么從平臺角度來講,他更愿意和央視合作。
對于民營制作公司與央視的合作,路海波建議其考慮兩點:第一,產品價格的問題。央視的購買價格在一定程度上絕對不會如地方臺那般“大方”;第二,產品題材的把握,包括思想意識和導向的設定。多數情況是,在央視還在題材上進行考慮時,由于商業等綜合因素,地方臺往往要比央視先取得優秀電視劇作品的播出權。路海波認為,如果央視能夠在購片機制上做出適當調整,稍微放下身段主動接觸民營公司,了解其生產狀況,在與民營公司溝通時,能提高動作和決策效率,或許可改變目前買賣信息不對等的狀況。
黃海濤認為,電視劇市場的發展,重點在于買方和賣方的“事前溝通”,未來的趨勢或可是“訂單化生產”。
據統計,CCTV1與CCTV8電視劇黃金檔的年購買量為2600集,全國地方臺年購買量約為5000多集;影視制作單位的電視劇年產量約為1.5萬部集到1.6萬部集。因此,電視劇市場每年的剩余產品達到生產總量的50%左右。黃海濤認為,電視劇市場的“供大于求”現象是一種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他表示,電視劇生產若能采取“訂單化”,或可解決該問題。
此前,部分民營公司認為“供大于求”的問題根源在于電視劇“制播分離”的生產方式。黃海濤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表示,“制播分離”勢在必行,他認為,目前中國的電視劇生產工藝與流程非常落后,“我們的市場目前就像一個‘菜市場’。”黃海濤表示,一些相關產業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其電視劇制播分離模式與中國不同——電視劇是需要要訂單生產的。他認為,電視劇產品屬于高端產品,動輒投資幾千萬,未來應使所有電視劇產品實現訂單化生產,使整個電視市場規范,從而集中創作力。“有誰聽說過‘我們庫里有飛機大炮歡迎大家來購買’?所以,高端產品是需要訂制的。”同時他認為,訂單化生產的電視劇需提高制作水準,如果能以三部戲的酬金用于制作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作品,勢必會使導演(或制作方)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趙寶剛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民營影視公司自產自銷,資本回報率低,存在經營風險,其自有公司(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的電視劇年產量僅為80~100集,“不敢多做,怕賣不出去,每一個劇本我都做得特別仔細。”他認為,電視劇訂單化生產有助于優秀作品的產生,并減低民營公司的資本風險,可謂一舉多得。
黃海濤表示,要想實現該目標,還需要電視劇管理機構對“準入門檻”(央視以及地方臺)進行控制。“我設想,能不能設定‘沒有有訂單’的制片方,不發準拍許可證?這樣或許能控制浪費——這還要通過研究部門向上級主管單位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