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做事特別拖拉。如果事情很簡單,很容易完成,他就會將這件事拖下去,直到最后期限才去做。如果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把握,感覺困難,則更是遲遲不肯行動。每天放學回到家里,楊玥根本就坐不住,東摸摸,西看看,和同學打打電話聊聊天,或是出出進進,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兒看看電視或聽聽音樂,臨睡前才做明天早上必交的作業……
小孩放學回家不急于做作業,而是把學習上該做的事情盡量往后拖,這樣的事情很多家庭都有。如果這種情況一直發生而不加以矯正,孩子很可能患上“慢性拖拉癥”。生活中也會經常有這樣的人,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里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后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心理學家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癥”。
慢性拖拉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癥患者,其特征是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癥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后者常發生在學生中。這種毛病乍看起來沒什么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這種毛病遠比人們想象的復雜,而且克服起來難度很大。
那么,如何克服這種拖拉的習慣呢?其實做事拖拉的人,往往缺乏信心和耐心,而意志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因此,此類孩子首先要在自我控制方面有意識地注意和加強。因為害怕困難而拖延,困難就會遠比實際的困難大得多。
其次改變拖延行為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立即采取行動!
一般而言,作為正在成長的中學生只要設定比較詳細而適當的行動計劃,并嚴格按計劃執行,改變慢性拖拉癥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考前復習??荚嚽皯崆皫字苤贫◤土曈媱?,計劃要詳細,例如:只規定“7點至9點復習”是不行的,必須規定復習什么科目、哪一章節,避免坐在桌前打開書包不知復習什么,拿著語文書想著數學,放下語文又想還是復習英語,浪費很多時間。
平時,從早上睜開眼睛那一刻開始,就馬上行動起來,對每一件事都要告訴自己立刻去做,這樣,你就會發現,整天都充滿著行動力的感覺,持續3個星期,就能夠養成“事到就立即做”的好習慣了。
編輯/于嘉男yujianan@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