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在變,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技術產生;微軟在變。層出不窮的技術從微軟研究院孵化出來,拓展著微軟的產品線。其間的研究員的故事,讓人感覺到微軟變化的節奏。
“在微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比爾·蓋茨的這句話曾被當作微軟公司缺乏企業文化的“鐵證”。但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總監田江森卻不這么認為,“微軟并非沒有企業文化,只不過它的企業文化會隨著公司重心的遷移而變化”。天天與微軟技術和產品打交道的田江森對于微軟的變化,當然有發言權。
和一般人的經歷相比,田江森的生活經歷要豐富的多,隨父母上山下鄉、1977年參加高考、“追趕”般的留學生涯,在創業型公司的意氣風發,再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技術轉化,“我和微軟好像有緣分一樣,這份工作總是能讓我感到興奮。”他邊說,放在桌上的雙手一邊向上打開,看得出來,他很滿意現在的工作。
田江森很健談,而且樂于和別人分享他的故事和經驗,從他的身上,你或許可以覺察到微軟以及微軟技術的72變。
奔跑的銅豌豆
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祖父在美國工作,這樣的條件放在當下足以讓普通人羨慕。但同樣的條件放在上世紀60年代,處境就可能截然相反。童年的田江森并不幸運,當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里撒歡兒的時候,幼小的他就不得不跟著父母上山下鄉,經歷風雨。艱苦的童年給了他銅豌豆般打不垮的性格,他好勝,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對于田江森而言,大學就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真正觸摸到圖書館里排列的密密麻麻書籍的一剎那,引發了他對知識多年來的饑渴,“剛上大學的時候,恨不得一天24個小時都在學習,機會太來之不易了。”大學教給田江森的第一課,就是珍惜機會。因此,“追趕”成了田江森對留學生活的貼切描述,不甘落后的他必須用盡可能短的時間,縮短與他人的差距。
博士畢業后,田江森順利的加入了貝爾實驗室,但和大部分超級企業一樣,個人的才能很難在這樣的公司盡情揮灑,他甚至難以認同自己的價值。幾經輾轉之后,田江森找到了一家創業型公司bSQUARE。
與大公司不同,為小公司工作,每個人的影響力都會被放大。源源不斷的知識和技術涌過來,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技術應用于產品,或者說把方案付諸于實踐。“只要做,就會有收益”、“工作給人以很強的收獲感,或者說能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在田江森加入的時候,bSQUARE不過是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公司,“但它后來在納斯達克上了市,我們成功了。”
然而,上帝總愛和人開玩笑,巔峰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懸崖,一個踉蹌就可能粉身碎骨。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沖垮了bSQUARE,也把田江森“沖”回了家。在低迷的經濟環境中,他甚至考慮創業,把原來的公司再復制一遍,但找到風險投資談何容易。于是,田江森想到了微軟。
在西雅圖,沒有一家企業能有像微軟有這樣的實力,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對應征者而言都無可挑剔。“但我有我的顧慮,在微軟這樣的大公司,我怕自己起不到像原來在小公司那樣的作用,感覺有些悲傷。”
但既然選擇了微軟,就要趁機會多看看,了解這個公司內部的結構,田江森對自己說。他參加了三個不同部門的面試,微軟研究院是其中之一,工作內容就是幫助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產品轉化,也就是說把技術“變”為真正造福人類的新應用。“我發現,微軟研究院的工作機會似乎和回到研究生院差不多。”田江森一邊說,一邊笑,“這么多的新技術放在眼前,人生似乎又重新開始了。”換個角度看微軟
在眾多基礎研究成果推動下,微軟已經不是你所了解的微軟了。“視窗”里被融入了越來越多新奇的玩法,“微軟研究”漸漸突破了計算機的“邊框”,以更為豐滿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研究院很特殊,它可以影響到微軟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田江森說。而技術轉移工作,就是研究院里最新技術和產品部門的粘合劑。
把技術和開發聯合起來是一種巧妙的平衡。田江森的團隊需要在恰當的時間把研究院里面最好的技術推薦給開發部門,從而和開發部門一起完成技術從研究到產品的轉移。在擔任微軟研究院項目經理期間,田江森有一半時間都用在了協調來自中國的技術向微軟產品的轉化,沒有誰比他更了解微軟亞洲研究院對于微軟的意義。兩年后,田江森正式加入了微軟設立在中國的研究院,擔任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總監。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微軟對世界的價值,但似乎也沒有人能概述出微軟獨特的文化。“企業的文化終歸是隨著員工思想變化而變化的。”在全球擁有9萬余員工的微軟,每一個部門都相對獨立,不同部門的主導文化也不盡相同。
“沒有人能預測將來,研究院的文化就是要激發每一個研究員的最大潛能,從而創造未來。有創造就有變化。”
“Windows Movie Maker”讓微軟亞洲研究院真正走到臺前。出自其的視頻自動剪輯、匹配技術(AutoMovie)甚至成為了微軟Windows XP廣告的宣傳重點。微軟向用戶傳遞了這樣的信息:Windows XP自帶的AutoMovie功能可以從原始的視頻錄像中自動選擇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片段,并將這些片段練成流暢和視頻內容與用戶指定的伴奏音樂相吻合。“你只需要告訴計算機想要什么。”通過技術轉化,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天才”想法,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普通人的生活。
現在,你可以更加隨心所欲的與別人視頻聊天了。更酷的是,通過MSN Live Camera,電腦裝飾將隨著你的動作產生2.5維的跟隨——在45°之內,裝飾會跟隨你的動作而一起移動,要知道現在的攝像頭鏡頭只有二維而已。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視頻找臉、視頻追蹤技術被田江森的團隊轉移到了MSN特制攝像頭里。“我們發現微軟硬件剛好有項目和研究院的技術相契合,于是把技術引入并重新定義,最后創造出了新的應用。”
技術的發展太快了,新產品周期對于想盡快讓技術發揮作用的田江森來說太過漫長。“看著那么多好的技術,我就想怎樣才能更好的讓它們發揮影響”,于是研究院的網站成了新技術的秀場。“微軟對聯、英庫Engkoo等技術跨過了產品直接過渡到應用,接觸到用戶,用戶的反饋又給了研究員改進研究的新思路,這種DDR(DeploymentDrive Research實踐為導向的研究)模式,增加了技術轉移的維數。”
當一個企業研究院發展到足夠規模的時候,它就開始關注轉移到產品中技術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技術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像變魔術一樣“變出”了越來越多的新應用。
What’s next?田江森有時候會忍不住去想,但技術總是在變,沒有人說了算。未來充滿了幻想,通過技術轉化,研究院中今天的幻想或許就是明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