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明天打算進入視頻領域的企業來說,新思維應是做一流企業,即控制業務標準。月3日,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主持了一下午“2009中國互聯網高層年會”,驚訝地發現:版權問題居然成了本屆大會的第一熱門主題。會前記者問的,會中嘉賓談的,與會后采訪問的,都是這個話題。這是我沒想到的。當然,與版權主題一樣熱的,是意料中的《免費》主題,這與我想像的還差不多。
我在主持“高層年會”的時候,就提醒在場各位業界同仁:要認清產業發展的大勢,要從產品這個臺階,盡早邁到服務進而到標準的更高臺階上,把握潮流。由于我只是主持,不是正式發言,沒時間展開,感覺意猶未盡,因此在這里詳細談一下我的看法。
視頻發展這么久了,人們的焦點還聚焦在初級階段問題上——因為版權問題主要是產品的問題,服務和標準基本不涉及版權問題。我主張發展視頻要有新思維,意思是在大思路上,要上新臺階。這樣才對得起視頻這樣一場大機會。
從產品層面看,版權問題很快就會過時成為一個偽問題
視頻互聯網發展,好象要把文本互聯網發展“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重新走一遍。十年前,第一波做互聯網的人,集體做著一種靠內容收費的發財夢。但從紐約時報到千龍網,擁有那么多內容資源,到最后發財了嗎?今天幻想把自己變成網上電視臺、收費視頻壟斷者的,仍大有人在。但我要說句令人掃興的話:靠內容產品發財,不是不可以,但一行頂多容得下前三名,其它都是瞎湊熱鬧——新浪能有幾個呢?
然而,時下的焦點和熱點,偏偏是圍繞“版權”展開的,其“商業模式”無非以下思路:一是把天下某個門類的版權作品都集中到我這里來(或者燒錢找作者制造出來),可稱之為超級電視臺思路;二是別人盜版,我去打盜版發財,可稱為攔路搶劫或收保護費的思路(好聽點叫公路收費思路);三是為上述兩種人服務的思路。
這個方向上的商業模式雖然色彩繽紛,但底色十分單一,都是圍繞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而忽略了產品作為一種業態,整體上門檻有多高、利潤有多高。紐約時報試驗過各種收費模式,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網上信息源分散,獲取內容門檻太低。收費模式與廣告模式都不易。一位其它行業的老板私下跟我說,等別人在視頻上折騰差不多了,他看準其中一行,把所有正版買過來,一夜全部免費,用別的法掙錢。如果是比這位老板更厲害的人也這么做,全行業在這里談正版,豈不成了“瞎湊熱鬧”?
這就是產品(相當于內容的“制造業”)這個初級業態天生的弱點。它是成本導向,會以拼價格戰拼光利潤告終,與“MADE IN CHINA”殊途同歸。它的黃金時代即將過去。
從服務層面看,免費是近一階段方向
產品業態系統地升級到服務業態,其中規律正在顯現。安德森的《免費》能在這次互聯網大會上火起來并不是偶然的,因為它揭開了其中奧秘。《免費》中文版每章都是我編寫“專家導讀”,所以認真讀了一下。我認為安德森抓住了問題所在,但道理講得還不是很透徹。安德森是我的對家同行,我跟他講,你光盯著谷歌、雅虎了,而騰訊超過雅虎(他只字未提),包括盛大、巨人網絡,更值得研究。安德森長駐中國的時候,這些企業還沒起來,安德森也意識到現在中國和巴西在免費模式上比美國還典型,他說下一步一定再回中國來親自研究。
《免費》最困難的一個問題,也是別人總問我的一個問題,是打折意義上的免費與真正的免費,二者究竟什么關系?對此搞懂的是少數,周鴻祎算少數中的一個。在“免費”問題上圍攻周鴻祎沒道理。最近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劉琦琳的《免費戰略》,我看了部分樣章,覺得她把安德森沒說清楚的關鍵問題講清楚了。按劉琦琳的說法,兩種免費的關鍵區別,在于看是否區分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將產品和服務視為同一個市場,免費就是假的(即打折);區分產品和服務為兩個業態,產品免費而服務收費,讓基礎業務與增值業務兩個市場先分離后互補,才是真免費。用馬化騰的語言表述,就是對搖錢樹和樹下土壤進行業態分離;用經濟學語言表述,這種特殊意義上的“免費”是指雙邊市場間的交叉補貼。
視頻產業,從單純的產品業態,將來必然發展到“產品一服務”雙邊市場業態,這與軟件產品業發展到SaaS(軟件即服務)的道理是一樣的。在服務這個臺階上,無論軟件還是視頻產品,聚焦點肯定就不會是版權了。新的聚焦點,一定是增值業態的分離設計,以及增值業務對基礎業務(即免費產品)的反哺機制設計(例如以出售道具補免費網游產品)。
這樣就看出了視頻版權思路的歷史局限性。它是廣電業在計劃經濟和事業體制時期,業態發育不充分條件下的傳統思維產物。具有市場經濟光榮傳統和增值歷史的互聯網界,竟被廣電業牽著鼻子走,是何道理呢。
從標準層面看,發育電子業務平臺是下一代方向
其實,從產品升級到服務,已不算什么新思維。SaaS和云計算不是早就有了嗎?對于明天打算進入視頻領域的企業來說,新思維應是做一流企業,即控制業務標準。我對臺下的聽眾說,現在的成功者只想到產品、服務,給你們空出的機會在標準方面。
這個話題談起來會很抽象,我不如舉例說明。觸動傳媒現在控制了出租車的后座,可以放視頻節目和廣告。這顯然只是類似江南春的思路。但每個出租車安個視頻攝像頭會如何?從資本人角度看,這是一個平臺。既可以發展Web2,0式的北京實時路況分街分段點播臺,也可以成為北京路邊餐館實時查看臺(選陌生餐館可以看門前停車情況),這是提供服務。如果與物聯網配合起來,還可以穿透每條街上每座樓上每個公司的柜臺,做一做實時收發優惠券之類的事。這就要求我控制住每條街每個傳感點采用同樣的標準。別的競爭者一旦搶先控制標準,我會整條街整條街地失去市場控制力。當年蓋茨不就是這么起來的嗎?再比如,我去東北,看到技術人員在開發睡覺開車軟件,我要想控制這項核心技術,從哪人手呢?我肯定應該搞一個道路操作系統,控制馬路上向汽車發定位信號的傳感器的標準,然后跟人家說,全國的馬路都采用我的傳感操作系統,你不符合我的標準,就請到幼兒園發展你的事業去吧。
對視頻發展,總的感想是:有錢不掙,罪過呀;有大錢不掙,專掙小錢,罪過中的罪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