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意義上說,張伯侖居然成了今天個性化定制的預言者和理論淵源。
經濟學說史上的經典作家,能在前衛的互聯網背景下,重新恢復活力的,應該說絕無僅有,但張伯侖可能就是一位。
深入研究信息化與網絡經濟,我們需要重新發現張伯侖。所謂“重新發現”,是指越過壟斷競爭。深入到價值論,挖掘張伯侖異質性思想與互聯網下一代經濟的內在關聯。
華夏出版社2009年推出的周文譯本的《壟斷競爭理論》(以下簡稱周譯本),是繼三聯書店郭家麟譯本(以下簡稱郭譯本)之后,51年內,張伯侖這一名著在中國首次重見天日。
張伯侖的這本《壟斷競爭理論》是公認的經典,但不僅沒有收入“漢譯世界名著叢書”,而且長達半個世紀,見不到中文版再版(1958年的郭譯本僅印了2300本)。這件事太不尋常了,與張伯侖理論的地位和影響完全不相稱。
我在知道有周文譯本之前,曾專門致函一家著名出版機構,強烈要求重出此著。主要理由是:張伯侖理論有三位顯赫的繼承者,分別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權威——斯蒂格里茨,羅默和克魯格曼——其中兩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當紅者,而且《壟斷競爭理論》有可能對下一代經濟的前沿問題產生更重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張伯侖思想現在仍有生命力,而且可能在下一代經濟背景下進一步“復活”。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兩個張伯倉:同質性范式與異質性范式。
理論經濟學是建立在同質性假定上的,而張伯侖的價值理論卻建立在異質性(Heterogeneity)假定上。
張伯侖是正統理論經濟學家中極為罕見的認同異質性假設的一位。發現這一事實的意義在于:異質性,包括個性化、多元化。有可能成為下一代經濟的主流現象;當理論經濟學無法面對這種現實時,張伯倉的價值理論中的這個異端部分,反而有可能煥發出新的活力,可以成為差異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的理論淵源。
西方經濟學接受壟斷競爭理論作為標準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這是在分割了張伯侖的價值理論與實證理論、肯定后者而否定前者的情況下進行的。結果是把張伯侖的壟斷競爭理論與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等量齊觀,都當作同質化假設前提下的標準理論(“盡管羅賓遜夫人和我的理論在解釋經濟現象方面存在分歧,但在很多人眼里。這兩種理論應當是一致的”)。
這并非張伯侖本意,張伯侖闡述“產品差異與價值理論”時,分明對同質性假定提出了范式經濟學(規范經濟學)意義上的根本質疑,他要提出的是“一種明確關于非同質產品的理論”。由此我們發現存在“兩個張伯侖”的問題:同質性的張伯侖與異質性的張伯侖,哪個才是真正的張伯侖?
周譯本是根據原著第七版(收入了1956年的新內容)翻譯的,增加了郭譯本(根據1939年哈佛版翻譯)中沒有的第九章《壟斷競爭與不完全競爭的區別》。在這一章中,張伯倉激烈地抨擊羅賓遜夫人,說“她否認了‘產品差異’”,而澄清自己說,“為了在理論中包含‘每個生產者周圍條件的差異’,這一假設(按指同質假設)最終將被取消,在每個生產者對他自己的產品具有壟斷控制的情況下,這種差異是異質性天生的伴隨物”。可見,張伯侖在實證理論中暫時接受同質性假設,只是一種理論策略,與其價值理論取向是不同的。
根據張伯侖對壟斷競爭與不完全競爭的區別的辨析。我們得到一個突出的印象,二者的實質性的區分在于是否認可異質性。張伯侖認為羅賓遜夫人將異質性排除,將作為異質性的壟斷排除出去了。而這樣的不完全競爭,只不過是完全競爭的不完全化,換言之,是同質性競爭的不完全化。而張伯侖顯然不光要考慮同質化的壟斷,還要考慮異質化的壟斷。
在張伯侖的語義中,壟斷差不多是產品差異的同義語(“差別與一種產品的完全壟斷是一致的”),壟斷與今天說的個性化定制差不多。一般這被認為是一種壟斷取消論,即壟斷是不存在的,所謂壟斷只不過是異質性產品之間的完全競爭。郭譯本的“出版者說明”就認為張伯侖的理論主旨在于“替壟斷資本主義作辯護”,在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化時代,這種說法也許是對的,但這種說法放在小批量多品種的互聯網經濟條件下,需要重新推敲。在互聯阿經濟中,一對一營銷是不是一種壟斷?一個產品只有一件,只針對一位顧客,能說是壟斷嗎?如果說這是壟斷,正好就落入了張伯侖壟斷競爭理論的解釋區間:產品差異化是一種完全競爭的壟斷。張伯侖從同質性與異質性的矛盾中,揭示出這種“壟斷的悖論”,是有現實根據的。江浙經濟中的利基競爭和知識時代的專利競爭都屬完全競爭的壟斷,同質化的“中國制造”需要向差異化的“中國品牌”轉變,恰好說明張伯侖理論中被排除出正統的部分,深具現實意義,值得“復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伯侖居然成了今天個性化定制的預言者和理論淵源。個性化定制就可以說是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壟斷。這是張伯侖思想與羅賓遜夫人思想完全相反的地方,也是他的特色所在,是我們今天需要重新發現的東西。
當然,張伯侖的異質性價值理論只是開啟了異質性經濟學的先聲,并沒有完成經濟學從同質性假定向異質性假定的范式轉移。原因在于張伯侖所說的異質性,是外生于產品本身的,是“周圍條件的差異”。例如,差異化產品是指使用價值相同,而交換價值不同的產品(如廣告、空間位置等造成的差異)。這一點與巴塔耶(George Bataille)在后現代經濟學中主張的內生的異質性,有本質區別。奧爾福斯大學索文森教授2009年9月23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做《巴塔耶<一般經濟學>中的經濟》學術報告時,我與索文森教授特別討論了異質性問題。我認為巴塔耶作為“經濟學的尼采”,其《普遍經濟學》(Universal Economy)一書是以異質性假設為前提的。索文森認為,異質性是巴塔耶在二戰前強調的概念。不管怎么說,這比張伯侖只是在差異性的意義上使用異質性概念,有很大進步。對張伯倉來說,Hetergeneity af product(產品異質性)與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產品差異性)是同一個概念,這是張伯侖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