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飽含歷史內涵與情感,英雄金筆這個老品牌依舊避免不了替代之危。產業替代是任何企業必須面對的滅頂之災,而大多數企業難以承受產業升級或轉型的致命陣痛,因產業衰落而沉沒。
小小筆業照樣催生大品牌,談到筆中豪杰,中國曾有兩個并駕齊驅的響當當品牌——中華鉛筆和英雄鋼筆。但當PC掀起“換筆風潮”后,二者都受到了鍵盤的沖擊,而中華鉛筆依然風采不減,可英雄鋼筆已烈士暮年。
趕超派克成英雄
1930年代,歐美商品在中國傾銷,激發了國人實業救國的熱情,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愛國品牌,英雄鋼筆就是其中之一。英雄金筆廠的前身是成立于1931年的上海華孚金筆廠。“英雄”商標則是另一名為“大同英雄”的金筆廠在1939年注冊的。1955年,大同英雄金筆廠并入華孚金筆廠。

英雄筆雖因抵制派克而生,但派克作為鋼筆的鼻祖,卻是“英雄”不得不學習的榜樣。1958年,英雄人以“師夷長技”的實干精神掀起追趕“派克”熱潮。通過技術攻關,在確定的12項具體指標中,新研制的“英雄100型”金筆有11項趕上和超過了派克。這一趕超一舉奠定了“英雄”的龍頭地位。
1966年,華孚金筆廠改名為英雄金筆廠,“英雄”品牌歷經幾十年,已經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到1980年代初,英雄筆廠發現,派克在20年間有了長足進步,而“英雄”則固步自封,于是“英雄”提出“二趕派克”,再次迸發出活力,由此誕生了業界著名的“英雄200型”金筆。
實施“趕超戰略”,讓“英雄”在國內制筆業界再次獨領風騷。1980年代末,英雄金筆在國內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處于絕對稱雄地位。英雄筆廠的老競爭對手、原上海永生筆廠廠長徐正元這樣見證:“80年代,美國派克曾到英雄廠參觀,他們認為,英雄廠的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了派克,自嘆弗如。”
產業衰落英雄暮
正當“英雄”名聲大振時,問題接踵而至。先是行政之手“拉郎配”,重組進來多家企業;之后,“英雄”又掉入盲目多元化陷阱,致使債務繁重,經營困難。同時,大量仿冒產品使“英雄”品牌在市場上如蟻穴潰堤。
進入新世紀后,為擺脫經營困境,英雄筆廠被迫走上OEM代工之路。它不僅為國外同行貼牌加工,還為江浙一帶新崛起的民營制筆企業生產金筆。而PC的興起則使英雄鋼筆面臨滅頂之災。
進入暮年的“英雄”直到2006年被上海海文集團接手后,才擺脫歷史遺留包袱。海文整合41件“英雄”商標,并投資8600萬元,意欲再造“英雄”。
在“2005年至2006年商務部重點扶持的出口品牌”目錄中,“英雄”是上海少數幾個上榜品牌之一。但“英雄”難以重振雄風。
回首“英雄”,備感酸澀。同樣遭遇過替代危機的派克因成功轉型而重獲新生。在1960年代,圓珠筆浪潮曾把派克鋼筆擠到角落,派克鋼筆放棄同圓珠筆大打價格戰,削減產量,以品質提升而大幅提價,改走高檔路線。在經歷一番銷售額急劇下降的陣痛后,繞開與圓珠筆的直接交鋒,派克終于奠定高檔金筆地位而稱霸市場,從而絕處逢生。即使PC沖擊,也無以替代派克之奢華。
英雄鋼筆在1980年代后期,也曾試圖從中低檔轉向中高檔,但迫于前期市場啟動之艱難,最終走上規模代工之路,從而喪失轉型機會,失去了重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