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知道長虹、TCL,但很少人知道在電視機核心零部件玻殼上,中國也曾經風光一時。中國玻殼產業在引進技術中誕生,在自主創新中勃興,卻在戰略短視中敗亡
師技日美群雄起
彩色顯像管電視機(CRT)曾經是1980年中期在中國興起的朝陽工業,而玻殼則是其關鍵部件,成本占到1/4。。沒有玻殼技術的突破,自主生產電視機是不可能的。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曾經在蘇聯的幫助下和自力更生中實現了技術突破。1958年,上海工玻廠生產了第一只黑白玻殼,在成都773廠大量生產;1970年,成都773廠又試制成功第一個彩色顯像管。然而,此時中國的玻殼技術仍然比較落后。

1978年,國家決定引進日、美先進技術,在陜西咸陽成立彩色顯像管廠,生產玻殼和彩色顯像管,這就是彩虹集團的前身。彩虹建設成功后,中國于1984年決定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全面引進技術,投資200多億美元先后建設了七大彩管廠和八大玻殼廠。中國玻殼行業迎來了群雄并起的時代。
李留恩率領的河南安彩玻殼廠后來居上,譜寫了中國玻殼行業最響亮的篇章。
不畏強敵氣勢盛
1986年,李留恩率隊從日本NEG引進了彩色玻殼生產線;1990年5月,安彩投資10.4億元建設的彩色玻殼一期工程點火。但由于日方在精磨工藝環節中設置了障礙,安彩頭一年生產出的數十萬套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熔化原料的爐子又不能停,每天就要“燒掉”80萬元。日方專家說中國滾桶不行,安彩就趕快進口日本滾桶;日方專家說中國研磨材料不行,安彩就不惜花外匯從日本進口火山灰。到1991年,產品積壓高達1.75億元,企業到了崩潰的邊緣。
安彩人認識到,沒有自主研發能力,永遠只能受制于人。李留恩動員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日夜攻關,連續攻克了286項技術難關,并且突破了外方專家眼里的“禁區”——一次壓制兩個21英寸玻殼。
1991至1993年,安彩完成了258項技術改造。。1994年,安彩以“自我技術總承包”的方式,投資13億元建成年產25英寸彩玻500萬套的二期工程,結束了我國成套引進國外彩玻制造技術的歷史。1997年,安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益:一個普通工人月工資能到5000元,一個小干部工資上萬,而當時安陽人的平均收入只有700元。 到2000年,安彩成為一個銷售收入60億元、利稅7億元、資產80億元,年產玻殼3000萬套的中國行業老大。因為有了安彩,中國人買電視少掏了1/3的錢。
平板時代浪淘沙
2000年左右,玻殼行業景氣處于高峰期,而在此時,電視生產技術的第三次革命已在國際上爆發。在顯示技術上,液晶顯示技術取得成本上巨大突破,市場的技術選擇由CRT向液晶、等離子為代表的平板顯示技術轉移。
在玻殼產業成為中國老大的安彩,本應該是中國電視機產業在平板電視時代跨越發展的主角。但李留恩的戰略短視徹底毀掉了安彩。他不是盡快通過技術研發轉向玻璃基板,而是選擇了通過接收國外廠商的過時生產線轉移來做全球玻殼老大。
2002年底,安彩集團從美國康寧公司收購了9條CRT彩管玻殼生產線,李留恩還認為是撿到了大便宜,因為他成為全球第一玻殼廠商。
2004年,平板時代來臨,液晶、等離子等平板電視在國內市場開始以200%速度的增長。此時,因為引進生產線耗費了資金的安彩陷入虧損。
2005年,李留恩被迫決定安彩投入數字高清電視芯片和TFT-LCD玻璃基板項目,但為時晚矣。2008年1月,安彩宣告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