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發布《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09)》,并同時發布《中國100強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2009)》。
根據指數,社科院得出如下結論:央企遠遠好于民企,企業規模越大,社會責任感越強。
根據報告數據,國有企業的平均得分為33.1分,高于民營企業(29.6分)和外資企業(2.7分),其中,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得分在所有企業類型中最高,達到43.8分。
從行業類別劃分,電網電力企業拔得頭籌。位于總榜單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遠洋、國家電網和中國移動。
此報告一出,質疑一片。
眾所周知,央企普遍有著很強的行政背景,行政指導在其社會責任的履行上占據重要成分,企業社會責任考察的是企業的主動作為,還是被動作為,引起爭議。

不僅如此,央企在行業中普遍處于壟斷性地位,賺取高額的壟斷利潤,相比之下,很多民營企業還在為自身的生存苦苦掙扎,央企從自己巨額的利潤中拿出小小的一部分,已令民企們難以企及。
是衡量一個企業盡社會責任的總支出,還是支出與收入比,亦有爭議。
社會責任不是簡單的數字堆砌,社科院試圖將其量化,找到一條通行的標準,本意可嘉。但是僅從數字大小得出結論,恐怕要鬧笑話。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局長彭華崗我參與了這件事,真正覺得這個評價是客觀的、公正的、權威的。我們的信息是通過固定的一些渠道來搜集的,對100強的評價,是為了更好的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中國青年報》民企的社會責任指數較低,是事實。可是,這些研究者是否知道現在民企的生存環境?尤其是在時下“國進民退”的浪潮中,很多民企就是在生存與消亡的邊緣掙扎。承擔社會責任,對于他們來講,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新民晚報》國有企業做慈善可以不計成本,民企不行,它們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只有當民企成為一個社會的慈善主角,我們才能說,這個社會企業的整體責任意識大大增強了。否則的話,靠“行政命令式慈善”組織起來的,往往缺少內在的可持續性。
千龍網評論員志靈我們在評價企業社會責任時,一直有一個誤區,即認為誰捐的錢越多,誰的社會責任感就越強,如果按照這一標準來衡量的話,財大氣粗的央企肯定是社會責任感最強的企業。
網友如果有一天,我們回過頭來評選2009年誰為這個時代創造了很多幽默,社科院的藍皮書系列一定能夠上榜。每過一段時間,網絡上的頭條就會出現社科院藍皮書發布的報告,告訴我們很多幽默的結論。
《競爭力》我們一直主張,這個社會要有一個有權威的、有榜樣意義的社會責任榜。企業每一分盈利都離不開社會資源的支持,理應回報社會,理應盡一份社會責任。但這個榜絕不是中科院這樣的“錢多買善”與“奉命行善”榜。做慈善,盡社會責任,真心比黃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