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確能改變一個人。以上海淘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淘米”)CEO汪海兵為例,桌子上擺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沒事就跑到家樂福入口處看孩子們玩游藝機,每天還要抽部分時間在“摩爾莊園”和“賽爾號”里面和孩子們果在一起。
這位不到30歲的創業者還未當爸爸,卻已經提前進入兒童教育學習階段,不僅是自己,他的團隊也被要求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恨不得讓大家蹲著坐電梯到24層辦公室。”究竟要修煉到什么程度?套用一句的廣告詞,直到“比兒童更了解兒童”。
是否懂得孩子的心,是汪海兵和團隊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上海淘米的盈利模式目前主要來自游戲的包月收費和衍生產品的推出,但是尚未達到正向現金流。作為一家在2007年拿到騰訊聯合創始人曾李青和新浪資深副總裁王濱的天使投資、2009年初拿到啟明創投500萬美元的公司,想擺脫盈利的禁錮基本不可能。
在黏住小用戶的方面,摩爾莊園已經成績斐然。自2008年5月1日上線之后,目前的注冊用戶在3,000萬人以上,活躍用戶1,000萬左右。每次注冊量的爆發甚至在汪海兵的預計之中:放假之后的開學是傳播的階段,第二個月就會增加一大批小用戶,而年節時則是親朋間的傳播高峰。兒童間的人際傳播并不弱于成人間,“孩子世界的潮流感超強,而且他們只有喜歡這個東西才會分享,分享之后自己還會一直玩。”
不過熱鬧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社會反響。兒童互聯網領域本身就跨在一個臨界的點上——有關孩子的東西必會引起關注,而網絡本身又常常遭口誅筆伐。汪海兵的“摩爾莊園”是2009年最引人關注的網站之一,它的出現提醒社會各界,兒童上網的問題已不容忽視。
“現在的家庭通常有三種選擇:完全不讓上網、從上‘摩爾莊園’開始、讓孩子玩魔獸。家長們都在說防沉迷,但是他們自己也非常矛盾,隔壁家的孩子學會用電腦上網,自己家的孩子肯定也要學用網絡,需要想點辦法輔助孩子,又怕孩子上網控制不了。我希望我們做的事情擁有社會價值,否則淘米就會成為短命的公司。”
在爭議之中,“摩爾莊園”紅火依然,投拍的動畫片在網絡上完成播放,玩偶、書包、服飾等衍生品供不應求,開發的另一款產品“賽爾號”也正式上線。公司的技術團隊、負責內容的策劃團、與品牌代理接洽的市場部、樓下的客服部都異常繁忙。
汪海兵的忙碌多出一項,就是向其他人(比如媒體)介紹產品的屬性。“摩爾莊園”不是網頁游戲,更不是網絡游戲,雖然被稱作“網絡社區”稍顯靠譜,但汪海兵否定了SNS的可行性,“成人用SNS維持和身邊親密程度不同的朋友間的關系,孩子不然,他們更隨性。”汪海兵認為“摩爾莊園”最好的定位是“兒童互聯網產品”。
既然是幫助兒童認識和使用互聯網的大使,和家長的溝通就不能少,2009年汪海兵的手機里存了更多家長的號碼。淘米開始在晚上關閉服務器;設定每個孩子的連續上網時限為4S分鐘,定時提醒運動一下;周四夜里進行更新,便于孩子們周五放學后踏實地玩;還在網站上配備了兒童瀏覽器以供下載。這些目的是讓“媽媽放心,孩子歡喜”,畢竟最后為孩子購買包月10元“超級拉姆”的是家長。
淘米最早的授權產品是與廣東東莞的一家玩具生產廠商做委托加工,3,000個“小摩爾”兩周時間內迅速售罄。目前在很多商場中,“摩爾莊園”的招牌前聚集不少家長和孩子,系列圖書也在網上熱銷不斷。這讓汪海兵自己都感到驚喜,因為“摩爾莊園”并不是迪士尼的卡通形象,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而且“摩爾”的形象也沒有上過電視,而多數衍生產品往往在電視臺的動畫片中出現后,才有可能被擺上貨架。
汪海兵如今離榜樣迪士尼已經更近一步。“孩子們去迪士尼的原因,首先是喜歡這些背后有故事的卡通形象,第二才是因為里面的游藝設施。我們很用心地為摩爾莊園設計形象,讓主人公們形成一個家庭的氛圍,圍繞著孩子們和主人公會有新的故事,每個孩子都擔任劇情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對于未來的路,汪海兵心里更踏實了。“‘賽爾號’我們會做得更好些,線下授權很快就出來,因為摩爾莊園已經趟出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