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的概念、理念本身也要創新,突破傳統的框框與觀念。高新技術產業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過程。
毫無疑問,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各個國家都面臨著發展道路的抉擇,而新興戰略性產業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危機中善于抓住機遇的國家,往往會率先復蘇并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因此,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既要對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更要引領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
科學選擇新興戰略性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能實現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大好時機。從現實來看,我國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新興戰略性產業?對于中國目前具備優勢的產業當中,怎樣才能站在全球科技的制高點上?如何才能通過市場化的判斷評價機制與政府的強勢推動相結合,確立好我們的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思維,以避免再走老路,避免低效率的浪費式重復建設,避免新興產業的快速過剩化?
由于工作關系,我每年要參加十多場類似高交會、博覽會、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等各種論壇,我有一個很突出的感覺,很多地區制訂出來的產業戰略基本上雷同,很多內容甚至是互相照抄。
其實新興產業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科學的研究對象,必須經過審慎的評估和周密的調查,才能做到既把握住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大趨勢,又與我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內在需求相結合。但一些地方只是把它當成一項簡單的政績工程,不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差異化發展模式,結果就會大同小異,同質化、重復化、概念化。一個產業鏈鏈條很長,對一個地區來說應該從當地最有基礎和優勢的某個細分鏈條入手,做成強項與特色,逐步延展,形成規模優勢。
另外,我到各地的經濟開發區、高新園區調查時,明顯感覺到,相當一部分開發區還是在按照十幾年前那種思路在做,動不動就圈一大片地。全國56個高新技術園區,還有上百個省一級的經濟開發區,都在發展新興產業,有的還是把高新技術開發區當成一個“物理性”的概念,畫地為牢。其實物理性條件已不再是高新技術發展的最根本要素,最重要的是無形的軟條件,只有把硬件和軟件、有形和無形結合起來,才會有可持續的發展。
幾年前,我考察了很多太陽能光伏、風能等新能源企業,現在我們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實際上做的還是簡單制造,并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些環節很快過剩化,始終走在別人后面,缺乏細分化和差異化。這種現象并不僅僅出現在新能源領域,只要一聽說某個新興產業,各地一哄而上,結果是本來有優勢的都被惡性競爭搞得沒有優勢了。雖然說一定程度上重復建設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這個關鍵時點,一定要盡可能總結教訓,少走彎路。
把握新興產業發展路徑,要尊重市場第一線產業與實踐的成果,拓寬對產業和創新認識的視野。尊重市場化篩選評價機制,特別是資本市場對不同類型、行業、企業的評判,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這些來自于投資者、專業分析師、媒體等各種市場力量博弈的結果會更具科學性、客觀性,能有效糾正政府決策中的失靈。不宜局限于狹隘的制造業范疇,不宜局限于傳統的行業分類,不宜局限于傳統的招商引資概念和方法,不宜局限于傳統的行政手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理解、認識新興戰略性產業:
1 廣泛性:理解創新不要狹隘的限于技術創新,還包括更廣泛經濟意義上的創新,如工藝創新、方法創新、應用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
2 綜合性:現代創新跨行業、跨媒介,更具綜合性,行業分類變得復雜,很多經營活動不能簡單套用傳統的行業分類方法進行歸類;
3 關鍵性:關鍵領域的關鍵技術,對資源的消耗低,而產業帶動系數大,能引領技術與產業變革;
4 優先性:要找準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率先突破,優先發展強項;
5 市場性:創新更多的是指經濟活動領域的更新、發明與創造,有應用價值,與科學理論的創新存在本質區別,必須經受市場機制的檢驗,不能光靠拍腦袋制定戰略規劃,規劃總趕不上變化。
6 動態性: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今天的創新技術或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內被更新的模式、更具創新能力的企業所替代,產業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過程。
另外,還要突破疆界,建立起與新興戰略性產業相匹配的基礎創新體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善于和敢于利用資本市場,構建高效率、與新興產業相配套的金融創新體系,新興產業與金融創新互相滲透,從而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提高新興產業投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