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層次資本市場驅動中國最偉大的一次創業創新活動,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四次制度大變革。
最近這幾年,我每年都要去很多縣市一級的地方去調查。觀察中國的經濟現象和企業群體,在省會大城市里還感受不全面,要真正深入到第一線,就能感受到更深刻、更鮮活的變化。從真實的情況出發,再思考我們資本市場的體系設計,應該如何適應新的變化、新的市場。
創業板市場在10月底就正式推出了,第一批企業已掛牌交易。圍繞著創業板,各界長期以來有很多討論,我們究竟怎么理解內地的創業板,為什么已有了中小企業板還要還搞創業板?有了創業板還要設立柜臺市場?為什么要發展這么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多層次資本市場布局的考量
首先,中國必須需要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才能滿足如此龐大的、干差萬別的中小企業群體的不同融資需求。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前十大經濟體里面,其他地區的資本市場基本上都發展了上百年,我們才建立了二十年。怎么在短時間內讓資本市場能滿足中小企業旺盛的需求,怎么設計出合理的制度,牽涉很多問題。各界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或批評,但我認為,創業板經過10年的磨礪和審慎決策,必然有很多非常復雜的要素考量。
我們經常與海內外的專家和同仁交流,大家會提出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大堆問題,但怎樣去解決更重要。比如我們創業板應該怎樣創新,畢竟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和想法,每個人的觀點各異,只能尋找相對共識,減少質疑。如果只看創業板的財務門檻,有成千上萬家企業都能達到最低財務標準,但這些企業短時間都能上市嗎?還要考慮到普通投資者的訴求以及市場監管的現狀等。
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細分”,創業板推出以后,和中小企業板還有一點兒競爭,但至少有了兩個可以讓中小企業發行上市的市場出口。現在中國經濟的本質就是中小企業經濟、創新型經濟,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本身就有行業細分,而通過細分資本市場層次就可以進行更專業的服務、更專業的監管。分析一下準備上創業板的企業,不難發現,和中小企業板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對于內地的創業板和海外的創業板,我覺得沒有太多可比性。首先建立的基礎不一樣,內地創業板最低的門檻指標是“兩年連續盈利且累計不低于1,000萬元”,但實際上執行的標準和這個門檻又有差別,因為現在達到門檻的企業非常多。從創業板第一批掛牌的企業來看,最近一年的平均凈利潤達到4,000多萬元,最高的超過2億元,最低的也接近2,000萬元。創業板辦法中的門檻制訂的低一點。可以把一些財務指標相對較低但發展前景很好的企業也納入進來。以后上創業板的企業可能靠近最低門檻指標的會越來越多。對于內地的創業板,我們不是要擔心流動性的問題或者上市資源的問題,最擔心的應該是風險管理和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
我們現在理解的創業板會在實踐中演變,目前設計出來的制度,是依據現在的智慧和現實情況做出的,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可以再完善。今天理解的創業板和明天理解的創業板,現在這個階段上創業板的企業和未來幾年上創業板的企業,都會有所不同。
創業板要成為新興企業的搖籃
創業板要成為新興企業的搖籃和制度創新的平臺。現在說起納斯達克,我們馬上就想到互聯網、新經濟,像中國的百度、新浪等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我想以后說起中國的創業板,能夠給人們一個非常強烈的概念,就是自主創新、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管理層現在也提到,創業板要更加關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節能、生物制藥、現代服務等領域。其實這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因為在保薦機構儲備的上市資源中,這幾個領域的企業數量比較多,這也反映出了中國新興產業的基本現狀。
從準備上創業板的企業群體中可以看出,行業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電子信息產業,這其實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因為中國的計算機通信方面的人才和技術積累比較扎實,信息化也開始跟各個行業相結合,發展非常迅猛。其他像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產業,正反映了國際上的產業發展趨勢,也符合國家產業創新戰略的基本要求。創業板應該更加突出結構調整、自主創新、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中國的創業板能否成功,就是要看幾年以后它能不能在這些領域培育出一批非常優秀的企業,包括技術水平處于國際一流的企業。
觀察中國的經濟增長,有時不能光從官方的統計數據來看,要到企業第一線去,能發現很多過去不了解的更真實的情況。比如去一個二線城市,前后幾年一對比就能體會到什么叫天翻地覆,發展非常快。中國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現在一、兩年的發展,就可能相當于過去五年甚至更長。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2008年所有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潤增長4.8%,但上報創業板的企業平均凈利潤增長速度2008年近40%,2007年則超過100%。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有條件培育出一批引領行業發展趨勢,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創新型企業。十年以前我們曾專門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很難找到幾家國際一流技術的企業。但最近這幾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我每年至少要看上百家企業,專門看有獨特模式和亮點的企業,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敢宣稱自己的技術能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我認為,中國企業目前正處于一個新的起飛階段,這不是廣義上的經濟起飛,而是技術創新起飛。我們有大量的技術人才,過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配合,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現在有了制度配合,尤其是下一階段資本市場的配合,將極大限度地釋放人們技術創新的生產力。這也和中國制造業三十年的積累密不可分。
制度變革的力量非常重要。多層次資本市場已逐步成型,如果我們敢于和善于利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我相信會帶來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經濟變革,我稱之為第四次大變革。第一次大變革是1950年代初搞土地改革,每個人分得一畝三分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后面沒有持續下去。第二次大變革是1980年代再分地,徹底釋放了農民的生產力。第三次大變革是1990年代初,以鄧小平南巡為標志,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發展中小企業。現在要經歷的第四次大變革可能更為深刻,就是以多層次資本市場驅動中國最偉大的一次創業創新活動,培養中國自己的世界級企業。
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什么?簡單概括就是“技術優勢+資本優勢”,這一輪大變革的關鍵點就是要通過資本市場帶動科技創新,用市場化的手段來支持國家的創新戰略需求,培育出一批創新型企業。這決定了我們在金融危機之后的世界經濟格局洗牌過程中能否占領經濟科技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