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貸總量猛增的背景下,股市、房市雙雙強勁上揚,而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仍不容樂觀。
時隔9個月之后,中國內地資本市場重開IPO閘門,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SZ002275)和萬馬電纜(sz 002276)這兩家一年前便已“過會”的公司終于掛牌上市。同期,股市的表現則可用“出色”來形容:從2008年10月底的1665點的最低點至2009年7月下旬攀上3300點,最高漲幅一倍,有多支個股從最低點漲了5倍以上。市場對久違的新股依舊抱持較高的熱情,包括其后的家潤多(sZ 002277)在內,三家公司的發行市盈率皆超過30倍,上市首日仍能保持100%左右的漲幅。
盡管人們并不認同中國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這一說法,但還是愿意在宏觀經濟數據中尋找股市單邊猛漲的原因。國家統計局7月中旬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1%,其中一季度增長61%,二季度7.9%。照此趨勢,似乎全年“保八”已無懸念。
不過宏觀經濟數據無法說明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表現。截至7月中,滬深共有800余家上市公司對2009年半年報業績進行了預測,其中大幅增長和大幅下滑的皆有140多家,并未體現出整體上揚的態勢。若考慮到很多業績下滑的公司規模之大,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仍將不容樂觀。
有不少論者認為,股市此番上漲仍是以資金推動型為主,是在貨幣供給大幅增長的預期下,透支了對上市公司未來業績的預期,并推測快速增長的信貸資金有相當部分都流入了股市。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8.46%,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24.79%;截至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7.74萬億元,同比增長3444%;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近7.37萬億元,是去年全年新增貸款的150%。
除了股市,一向被大眾關注的房地產市場也呈現出強烈的回升勢頭。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6月份同比上漲0.2%,出現了自去年11月以來的首次同比上漲;環比則上漲0.8%,漲幅連續4個月放大,有些區域的房價已再創新高。
與此同時,不少房地產開放商又開始大手筆買地,各地屢屢傳出新“地王”的消息。在6月末北京廣渠路15號地拍賣中,中化集團旗下的方興地產以40.6億元勝出;此前爭奪奧運村鄉地塊時,中國電子集團旗下的成都中澤置業以19.6億元拍得;保利地產在重慶38.1億元拿下鴻恩寺地塊;金地集團也以30億元搶進上海的“地王”趙巷地塊……不難發現,這些企業大多都是國有大企業的背景。而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貸款為5381億元,同比增長326%。
在股市、房市都強勁上漲之際,不妨再來看看經濟中本該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據中國社科院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小企業在金融風暴沖擊下40%已經倒閉,還有40%正在生死邊緣掙扎。再想想刺激經濟的4萬億投資,人們有理由要問,這么多資金究竟該流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