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與否,取決于市場定位和掛牌企業的質量,這將考驗監管層的智慧。
中國證監會于7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宣布于7月26日(周日)起受理創業板公司發行上市申請,同時發布并實施創業板申請文件準則和招股說明書準則。在IPO重啟之后,創業板市場在一步步的謹慎探索中,終于可以進入正式的倒計時了。此前證監會曾對擬上報材料情況進行摸底,初步掌握的情況顯示,預計有50~100家企業會在上市首日提交申請。
據證監會發言人表示,創業板發審委在8月可以完成組建。按照行政許可事項安排,材料申報后,在5個工作日證監會將做出是否受理申報材料的決定。受理后的15個工作日內,證監會將向正式受理的企業首次反饋意見,依企業回復反饋意見的進展,證監會將確定企業發行上會時間。而審核一家企業需時3個月。據此推測,首批創業板企業將于11月份掛牌。
在圍繞著創業板長時間的爭論過程中,各方面透露出的信息顯示,將有數百家乃至上千家創業企業都在積極備戰。如今,創業板開鑼的日期越來越近,但各界人士關注的相關問題,仍未有清晰的脈絡。比如,除了上市門檻不同外,創業板與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究竟如何區分,監管部門是否會根據行業特性進行引導,還是由擬上市企業自主選擇?
IPO重啟后,上海超日太陽能便成為首批新申請企業,擬登陸中小企業板。盡管最后未通過發審委審核,但不免讓人疑惑:既然創業板即將推出,這類新能源概念的企業不應該優先選擇創業板嗎?隨后,新農業概念的福建圣農順利通過審核,將很快在中小企業板掛牌。而福建圣農的營收和盈利規模,甚至已遠遠超出主板市場的要求。
從目前透露出的可能首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名單來看,其中大部分皆有創投機構介入,像本土的深創投和達晨創投就有多家擬上市企業。由于這些創投機構和監管層、交易所、中介機構等都保持更為順暢的溝通,它們所投資的企業自然擁有某種暗藏的“優勢”。盡管創業板對于創投機構來說,等于多了一個退出渠道,但究竟選擇創業板還是其他市場,恐怕并非簡單的決定。畢竟,創業板爭論雖熱,還沒有接受過現實考驗。中國的創業板市場是能擺脫全球大多數創業板市場“邊緣化”的命運,還是能真正實現監管層的初衷?無疑,這些創投機構在為創業板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持有觀望態度。
多數市場人士認為,創業板應突出市場定位和板塊特色,多吸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現代服務等領域的企業及其他領域成長性特別突出的企業,以及在技術、業務模式上創新性比較強、行業排名靠前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企業上市。這也是保障創業板不致淪為雞肋的關鍵基礎。
這是考驗監管層智慧的時刻。在上市資源并不缺乏的中國市場,具備打造成功創業板的基礎。如果監管層能夠順應市場需要,與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充分溝通,并加以適當引導,就能為創業板的積極發展定下基調。或許這也是監管層在推出創業板過程中特別謹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