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從19世紀中葉孕育誕生到現在,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當代,社會主義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條件下;在和平與發展的新的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在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本國社會主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矛盾下,當代社會主義面臨著怎樣的國際國內情況?通過一系列實情簡析認為當代社會主義既面臨挑戰,又存在機遇,機遇大于挑戰。
關鍵詞:當代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挑戰;機遇
中圖分類號:D6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189-02
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的沖擊和挑戰
在社會形態上,社會主義面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和挑戰。社會主義在19世紀中葉孕育產生,到21世紀的100多年里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排斥,資本主義視其為洪水猛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竭力采取各種手段向社會主義國家推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價值觀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應該說21世紀的主要故事情節仍將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當今時代的性質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在世界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它自身還有發展的空間和潛力,社會主義力量還沒有成熟到能與其相對抗的地步。”[1]
盡管如此,在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機遇與優勢。因為,在這個時代,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固有矛盾和歷史局限性沒有改變,時代的發展方向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作為20世紀產生的新事物,將在向資本主義學習并同其斗爭的過程中,發展壯大和成熟起來,社會主義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遏制不住的新生力量。當代,資本主義還有發展生產力的空間, 但是,發展生產力的潛力最大、空間最大的仍然是社會主義。當然, 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大的潛力并不是發展生產力大的現實。潛力要變成現實, 就有一個向資本主義學習的問題。
以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為標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估。社會主義事業雖然遭到嚴重挫折,但仍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鞏固了陣地,特別是中國、越南、朝鮮、古巴、老撾。它們不僅頂住了蘇聯、東歐巨變的巨大沖擊,堅守社會主義陣地,而且都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新路。
應該說,蘇東巨變并不能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方向,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運動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蘇東巨變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促使全世界的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深刻反思,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再探索。在經歷了挫折和磨難之后,只要社會主義國家能正確的總結經驗教訓,就能使社會主義更加成熟和充滿活力,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我們應該認識到,如同任何新事物一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其前進的道路必然會曲折、漫長。“一、20世紀走向社會主義的國家絕大多數經濟、文化落后,它們是在特殊歷史條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由于市場經濟與資產階級民主在這些國家發育的先天不足,使得它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基礎差,起點低,同時還受到諸如個人崇拜、集權主義等封建主義傳統的影響。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和經濟發展阻礙重重。二、從國際上看,社會主義的發展注定要同它的對立物和替代物資本主義長期共存,而資本主義在戰后經歷了新科技革命和實行政策調整后,還具有相當的生命力,處于強勢地位,這使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的較量和競爭中面臨強大的壓力。社會主義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發展才能取代資本主義。”[2]
二、社會主義在新時代主題與發展趨勢下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于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從挑戰方面看:(1)面臨西方發達國家強大經濟科技優勢的挑戰。在科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遙遙領先。盡管社會主義的科技研究也不斷發展,在某些領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體水平的差距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仍繼續存在,從而,又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了貧富差距, 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2)面臨西方發達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運行秩序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主要體現和反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雖然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彼此依存,但資本主義顛覆社會主義之心依然未變,在國際敵對勢力的眼中,社會主義總是一種異己力量。隨著社會主義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西方發達國家的“西化”攻勢以及利用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的傾向會加強。(3)國家安全利益面臨威脅。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安全已經成為更重要的國家安全利益,市場力量逐漸取代政治和軍事力量而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經濟利益的爭奪成為各國國家利益競爭的核心。目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在極為不利的地位,發達國家借助經濟全球化,開始有目的地進行產業結構轉移,將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甚至還將污染嚴重的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威脅,給一些國家的經濟主權安全、獨立性和金融體系帶來不穩定因素與日益嚴峻的考驗。(4)參與經濟全球化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因為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起了主導作用,發展中國家在獲得資本和技術的同時,也增加了遭受外部沖擊的風險[2~3]。
從機遇方面看:(1)經濟全球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普遍交往,從而使軍事、政治上的對抗逐步讓位于經濟、科技領域的相互競爭,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與協作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這為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十分有利的國際和平環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的大發展,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2)經濟全球化為社會主義國家充分利用世界上先進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并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3)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世界的整體發展,全球化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參與,發達國家應該承擔起支持發展中國家經濟和改善全球環境的責任。(4)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人們實現觀念轉變,提高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改革。經濟全球化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也促進了社會主義國家的觀念更新,尤其表現在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上[2~3]。
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勢的緩和,改善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環境;在多極格局中,社會主義國家對國際戰略平衡的影響,已比過去增強,他們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但是,對于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堅持獨立自主、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才能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來的不利影響,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盡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努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共贏和共存,各國應逐步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發展中國家既要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又要積極迎接挑戰,避免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從而做到趨利弊害。
三、當代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矛盾
以最大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為例:“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之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的新發展以及社會分工的多樣化和專門化,社會矛盾主體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1)作為社會矛盾主體的工人和農民階級內部都發生了大的變化;(2)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涌現了一批新的社會階層(科技人員,管理技術人員等);(3)在當代社會階級,階層中形成了三大利益群體:(普通勞動者群體,經營管理者群體,生產要素所有者群體);(4)隨著中國社會所有制關系的不斷調整和分配體制的改革,在分配關系上,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但是,在利益格局的轉型時期,新的利益調整和整合機制尚未建立,在個人收入分配中,又出現了新的分配不公現象。城市社會矛盾,農村社會矛盾,突發性群體矛盾;當代中國社會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矛盾是效率與公平的矛盾;當代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是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當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主要矛盾是多元思想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矛盾等。”[4]
與當代中國社會一樣,在新世紀,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正處在全面轉型時期, 全面的社會轉型意味著體制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動,意味著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也意味著舊矛盾的解決和新矛盾的產生。可以說社會轉型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又不斷產生新的矛盾和沖突的復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能否正確認識矛盾、及時化解矛盾,直接關系到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
盡管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所面對的實際情況不同,產生的矛盾和問題也各異,但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有各種不同的或是相似的矛盾和問題。在新時代,新國際環境背景下,如何發展本國社會主義成了當代社會主義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和矛盾同樣給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出了挑戰。可以肯定的是,有挑戰才有動力,才能使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之路,為自己國家民族的騰飛而奮斗。
總之,綜上所述,當代社會主義面臨的實情是復雜的、嚴峻的。既有挑戰,又有機遇,挑戰與機遇并存,機遇又大于挑戰。只要各社會主義國家,及國內人民團結一致,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就一定能克服前進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使社會主義這面旗幟能夠自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林炎志.笑迎挑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黨建設[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2]朱開云,等.考研政治命題研究組《2005考研政治理論復習大全》[M].北京:現代出版社,2004.
[3]趙長義.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N].學習時報,2007-12-22.
[4]于詠華.當代中國社會矛盾論[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4: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