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貸公用”源于老的財政管理體制和新的信貸管理機制,不僅容易產生經濟糾紛,而且,給金融部門的信貸管理帶來諸多弊端,應引起金融部門的高度關注。“私貸公用”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給農村信用社貸款清收帶來很大困難,嚴重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的正常經營。
關鍵詞:私貸公用;危害;治理
中圖分類號:F832.4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6-0060-02
“私貸公用”,簡單來說,就是私人貸款給公家使用。其含義是指從銀行賬面上看是個人貸款,資金實際被部門、村組集體、企業所用。《貸款通則》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借款合同約定用途使用貸款。顯然,“私貸公用”與該規定不符,屬違反金融部門法律規章的借貸行為,這種現象存在根源是什么,對社會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最近,人民銀行安陸市支行對此進行了專門調查時,結果表明,“私貸公用”源于老的財政管理體制和新的信貸管理機制,不僅容易產生經濟糾紛,而且,給金融部門的信貸管理帶來諸多弊端,應引起金融部門的高度關注。
一、安陸市“私貸公用”的基本情況
據調查統計,截至2008年12月末,安陸市“私貸公用”余額達2360萬元,涉及個人5648人,村組、部門、企業159個,其中:農村信用社占“私貸公用”總額的78%。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私貸用于交提留款。20世紀90年代末,安陸市普遍存在鄉鎮為了完成財稅任務,由村于部或包片的鄉(鎮)干部以私人名義在信用社貸款上交提留,用于這部分的資金有640萬元,占總貸款金額的27.12%。如基層鄉鎮每年年初進行村干部調整時,基本上要求每位村干部拿出3萬~5萬元的錢用于交提留款,不然就得退位,為了保住位子或是想當村干部,只好向親戚借款或是向農村信用社貸款。
2.私貸用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如村鎮建學校、水利設施建設、電力設施建設、修路、架橋、搞開發等等,用行政手段強迫向鄉鎮村干部借款的現象比較普遍,一般每位干部累計都有四五千元,多者幾十萬元,用于這部分的資金有430萬元,占總貸款金額的18.22%。對每個鄉鎮來說,該項借款總額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當時鄉鎮村干部為了完成借款任務,大多數是用房產證做抵押或鄉鎮政府擔保,向銀行(主要是農行營業所和信用社)貸款。也有一部分是向住房公積金、農村基金會貸款以及向親朋好友借款的。這些款借給鄉鎮政府后,除了部分鄉鎮領導的外,大多數鄉鎮干部的借款都還沒有歸還或沒有全部歸還。如某鄉鎮村干部在農村信用社貸款12萬元用于集體企業,后該企業經營不善倒閉,該村干部一直承擔著該貸款的利息,他說:“由于貸款人是自己的名字,每年貸款到期時只好先支付利息,再換借據,不然就要按貸款逾期加罰利息。幾年下來,我支付的利息就有2萬多元,現在農村進行稅費改革,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這個錢我找誰要。”
3.私貸用于工資。在安陸市不欠外債的村組很少,這樣,村組干部的工資只有靠貸款來發。以私人貸款用于發工資資金有70萬元,占總貸款金額的2.97%。安陸市規定的村干部的工資標準為:村支書3800元,年,村長3200元,年,村副書記3000元,年。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后,村收入不能抵減付出,只好貸款或借款發放工資。某村干部在農村信用社貸款6000元用于發放工資,在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催收下,只好把孩子打工的錢歸還了貸款本息。
4.私貸用于支付利息。在安陸市村組債務少的村,村級債務為20萬。30萬元,多的達100多萬元,這樣歷年支付的利息就不是個小數目。特別是前些年,年利率達30%左右,民間利率有的高達50%左右。根據調查,在私貸公用中用于支付信用社的利息為300萬元,用于支付民間借貸利息為200萬元,占總貸款金額的21.19%。
5.私貸用于支付招待費。村組再窮,但迎接上級檢查及開展正常的公務活動還是要開支的,沒有錢就以私人名義貸款,用于這方面的資金有70萬元,占總貸款金額的2.97%。
6.用于單位建房或企業流動資金。部分單位在建房過程中,由于資金有缺口,或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就以單位、企業職工名義向商業銀行辦理個人住房貸款。這部分資金大約有650萬元左右,占總貸款金額的27.54%。某單位職工說:“單位以職工名義從貸款450萬元,人均2萬元,銀行每月從個人工資上扣除578元。雖說單位認賬,萬一領導換了或是企業垮了,找誰要去。”
二、“私貸公用”成因
從銀行方面分析:這一現象緣于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權限上收,基層銀行公司類信貸授信額度基本沒有或很小,只有個人消費信貸有一定額度的授信。于是,部分金融機構為了使貸款投放不受信貸管理權限制約,對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的貸款,采取以企業法人或所在企業職工的名義辦理借貸。借款手續有的是企業財會人員代職工辦理,有的是金融機構信貸人員上門與企業職工逐一辦理。
從農信社方面分析:有些農信社人員認為對鄉鎮企業貸款不安全。這幾年鄉鎮企業通過改名和改制逃廢銀行債務的事例太多,同時法人產權和股東個人財產的界定不明晰,企業資金容易被轉移挪用,難以真正負起債務責任,用個人名義貸款比較安全。部分農信社由于種種原因,為了繞過對三農的貸款額不得少于當年新增貸款余額的60%規定,便采取讓企業以個人名義貸款占用農業貸款的辦法。 從單位、企業方面分析:新辦企業或改制企業成立時間不長,規模不大,難以達到銀行支持的信用標準,得不到銀行貸款支持,在國有商業銀行辦理個人消費貸款可以不受此限制,同時由于農村信用社推行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對農戶評定信用等級,農戶可以在授信額度內申請信用貸款,不需要任何擔保。
從貸款個人方面分析:由于自己是村組干部、單位或企業職工,在組織要求自己為集體辦事的時候認為是義不容辭的事,自己貸款被集體所用,有賬可查,有據可依。
三、“私貸公用”的危害
1.金融部門統計數據失真。“私貸公用”的貸款反映在統計報表上是個體貸款,致使貸款數據統計不真實,從而掩蓋了金融機構信貸資產的真實結構,給國家宏觀經濟決策發出了錯誤信息。
2.“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登錄數據缺失。因為個人貸款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反映為個人信息,所以,查詢時系統不能準確提供企業貸款的真實情況,使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部分功效喪失,從而造成“貸前調查”失真,為信貸資產埋下隱患。
3.極易引發企業內部的經濟糾紛,銀行債權落實難。“私貸公用”容易使借款人的貸款公私不分,導致公款被挪用,進而誘發經濟犯罪案件,造成金融部門債權懸空。不少貸款的干部從這個鄉鎮調到了那個鄉鎮,或是調到其他單位甚至是外縣外省,有的還退休了、死亡了。同時,金融部門在依法起訴收貸時,往往要一并起訴個人和單位,增加了訴訟難度,為信貸資產管理埋下了“禍根”。
4.借貸單位賬目混亂,違反國家財經紀律。“私貸公用”貸款的借款借據和還款憑證,都在單位財務賬目上登記,違反了財務會計制度,造成單位賬目混亂。此外,“私貸公用”的貸款投向,銀行很難掌握,增加了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難度。
5.是不利于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引導社會公眾及企業、銀行重承諾,守信用,大量的“私貸公用”貸款不能按期歸還,給社會這樣一種效應:借錢不還的人多,不還也沒怎么樣。無形助長了部分人攀比逃廢債的僥幸心理。
6.影響了貸款干部的正常生活,增加了他們的負擔。貸款干部面對銀行一次次的追討,心里不但窩火憋氣,還會怨恨鄉鎮政府。有的被銀行起訴后,不得不自己擠出錢來還貸;第四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貸款干部三番五次地上訪告狀,有的或是起訴鄉鎮政府。
四、幾點建議
金融機構:一是加強金融法律法規宣傳工作,特別要強化對農村信用社員工和社主任的金融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水平,營造依法放貸、企業依法借款用款的社會信用環境。二是要加強對信用社貸款發放工作的管理。要認真履行貸時審查、把關的職責,發現“私貸公用”貸款,要及時制止。對已經發生的貸款,要督促其清收或完善手續。三是銀行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從源頭上控制亂貸款、貸人情款,特別是對貸款的用途要嚴加審核,堅決抵制貸款繳稅、搞形象工程等虛報浮夸的做法,最低限度地減少不良貸款,以降低金融風險。
監管當局:銀監會縣級監管辦事處要關注這一現象,特別要加強對信用社貸款業務投向和風險的監管,防范貸款風險隱患。
政府部門:一是有關單位和有關領導要高度重視,從講政治、執政為民的角度著眼,把它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可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對鄉鎮的“私貸公用”情況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二是鄉鎮政府要取信于民,兌現自己的諾言,打造一個誠信的政府。資金寬裕的,要立即歸還;暫時有困難的也要做出還款計劃,并向干部們解釋清楚,承認過錯,以取得他們的諒解。除此之外,縣財政也要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來幫助特別困難的鄉鎮;三是要徹底查清“私貸公用”資金的去向。對貪污、挪用、大吃大喝、盲目搞建設等違法亂紀的人和事要從嚴懲處;四是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有錢不還、還款不力或繼續搞“私貸公用”的鄉鎮領導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此外,還要調動社會力量進行監督,有關部門也要不定期的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