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發明
(海南雅克設計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25)
自從1869年德國學者赫克爾提出生態學的概念以來,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代生態概念的重新興起,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由能源與環境危機引發的整個人類社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反思。此后,生態學得到了迅猛發展,并從一個生物學的分支學科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
在建筑領域,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把生態學和建筑學兩詞合并為,即生態建筑學。1969年,美國著名風景建筑師麥克哈格所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出版,標志著生態建筑學的正式誕生。
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融人到生態建筑思潮中來。1993年,美國國家公園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中列出了“可持續的建筑設計細則”,標志著生態設計理念走向了規則化。
2.1 要尊重自然環境,優化設計,節約資源,提高建筑的環境物理條
調研設計地段的各種氣候條件,例如溫度、相對濕度、日照強度、風力和風向等地域因素;充分考慮建筑場地,如朝向、定位、地勢地貌、布局;評價陰影范圍、引導空氣流動;順應自然環境及保護環境;利用自然能源、再生資源,如太陽能、天然冷源、風能、水能等。可在屋面架設太陽能集熱器、風力微型發電機。
2.2 保護土地和植被,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態環境,確保一定的綠化覆蓋率,在建筑內外創造田園般的舒適環境。盡可能利用當地技術、環境材料,形成當代鄉土建筑。
2.3 要增強自然環境與使用者的聯系,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中介,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邊,這是生態設計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盡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數,建立高品質的自然采光系統;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建立自然空氣循環系統;創造開敞的空間環境,使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環境,如利用退層設計屋頂花園。
2.4 考慮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節約資源、減少建筑以及建筑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使建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足夠的面積以備將來發展。再生能源的利用:沼氣、水循環系統、垃圾資源化;建筑的再利用:比起拆除新建既可大量減少建筑垃圾,又可減少資源的浪費;近20年在歐美有許多成功作品問世。
2.5 要體現對使用者的關心,不管建筑如何進行設計、處理,最終都應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也就是作為人類每日起居、生活、工作的微觀環境,建筑環境的品質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質量。生態建筑在注重環境的同時還應對使用者以足夠的關心。如:建立立體的多層次綠化系統,凈化小環境,改善小氣候;利用自然的方法創造適宜的溫度、安靜環境,保證舒適感。
3.1 健康舒適
健康舒適是生態建筑的主題。生態住宅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住宅里要控制室內空氣中各種化學污染物的含量,使室內有良好的采光、通風,達到一定標準的熱舒適、光舒適和聲舒適:外環境里,要營建必要的土壤綠色環境、水環境,有適宜的能遮陽的大樹,甚至有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有花香鳥語等怡然自得的天成之趣。
3.2 高效清潔
高效清潔是生態建筑的重要目標。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資源匱乏的國度。在今后的20-30年內正處于加速“城市化”的階段,由此預計,21世紀上半葉,我國居民的住房需求將是居高不下的。在各類消費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長、耗用資源最多、同生態環境結合最密切的產品。
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間斷地用水、耗電、供熱、制冷、產生垃圾等等,這就使得生態、環保和節能的任務尤顯重要。在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方面,講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兩方面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資源,還涉及節約資源(如建材和水)、減少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應盡量采用各種生態技術實現廢水、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3.3 和諧優美
在生態文明的新時期,從人類持續發展的高度正確平衡人對自然的權力和義務,使人類由犧牲環境、犧牲大量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犧牲子孫后代為代價換來的,當前大部分區域短暫的“繁榮太平”的氣氛中轉變為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特征的“綠色文明”。在生態社區里,真正讓人們體會到:什么是民主、平等和祥和,什么是尊老愛幼,什么是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什么是詩意的棲居。
工業建筑外部空間與環境設計
外部建筑空間雖然不是直接處于生產活動的第一線,但它確是生產活動和生活功能的外延,構成生產有機體的重要一環,從這些意義上看,它可以說是生產與生活的第二空間。對于外部空間與環境,往往可以采用設計手法,利用合理的規劃,結合適當綠化,就可達到一定效果。
工業建筑與景觀環境。工業建筑中的綠化與庭院對恢復疲勞、調劑視力、緩解緊張情緒、陶冶情操、消聲、濾塵、調節小氣候等均有積極作用。如采用屋頂綠化,還可起到降低屋面表面溫度,減少結構傳熱,改善室內熱環境的作用。
工業建筑與城市規劃。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根據城市生態環境類型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的設計,以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為目的,利用豐富的小區多樣性進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復層結構模式、多樣式混和結構類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環境。
在因地制宜、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基礎上,更加注重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主旨,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把提高生態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工業建筑與城市環境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和景觀系統之中,所以在進行工業建筑設計中不應忽視與城市在氣象環境、景觀環境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社會環境的方面的協調關系。應做到規劃選址合理,順應氣候條件等。現代城市規劃已有了明確的工業區劃分,也是考慮到了生態因素,與創建生態城市相符。
工業建筑內部空間與環境設計。工業建筑內部是工作人員直接活動的場所,而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散發的各種有害物,如粉塵、有害蒸汽和氣體以及余熱和余濕等,如果不加控制,會使室內和室外的空氣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我國的建筑設計因一度引進西方形式,許多所謂的生態建筑有“形”而無“神”。因此,以嚴謹的態度研究建筑設計生態理念及它的表現方式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建筑領域生態理念的發展過程,對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的基本特征進行探討,提出居住區和工業區建筑的設計理念。
[1]鄒永華.宋家峰.關于生態建筑的哲學思考咖.建筑學報.2002(12).
[2]王萱.趙星明.從生態出發的建筑設計觀們.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