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江西省贛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對于材料而言,我們要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地震對結構作用的大小幾乎與結構的質量成正比。一般說在相同條件下,質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質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所以,在建筑的樓板、墻體、框架、隔斷、圍護墻以及屋面構件中,廣泛采用多孔磚、硅酸鹽砌塊、陶粒混凝土、加氣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瓦楞鐵等輕質材料,將能顯著改善建筑的抗震性能。
施工質量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整個施工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建筑結構本身的抗震能力。施工中造成的材料性能和截面幾何特征在一定范圍內變動,砂漿強度、混凝土澆筑質量以及延性構造措施在施工中的變動等施工質量問題,對實際結構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響。
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復雜,致使質心與剛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產生扭轉效應,則會加劇了地震的破壞作用,汶川512地震中,一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結構平面不規則,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產生嚴重扭轉效應而破壞倒塌,同時撞壞相鄰建筑上部的陽臺。抗震設計中,要求結構平面布置盡可能地使結構的剛心和質心相一致,以減小地震作用下結構產生的扭轉效應,對于結構平面布置不規則的房屋應注意偏離結構剛心遠端抗震墻或框架柱承載力的驗算。建筑立面應避免頭重腳輕,結構重心盡可能的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頂的女兒墻、水箱間等,由于根部與下部結構連接薄弱,剛度突變,受鞭梢效應影響嚴重,在地震時容易率先破壞傾倒;另外,其地震作用通過周邊的屋面結構傳至下部結構,如屋面結構剛度不夠時,在突出屋面結構的下部一定范圍內破壞相對集中。抗震設計中,要求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應過高,以減小地震時產生的鞭梢效應影響。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壞,情況是各種各樣的,其一,由于地震時的地面強烈運動,使建筑物在振動過程中,因喪失整體性或強度不足,或變形過大而破壞;其二,由于水壩倒塌、海嘯、火災、爆炸等次生災害所造成;其三,由于斷層錯動、山崖崩塌、河岸滑坡、地層陷落等地面嚴重變形直接造成。前兩種可以通過工程措施加以防治,而后一種情況,單靠工程措施很難達到預防目的。因此,選擇工程場址時,應進行詳細勘察。搞清地形、地質情況,挑選對建筑抗震有利、盡可能避開對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險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員傷亡或較大經濟損失的建筑物。
目前,彈塑性分析已經成為結構抗震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大量地震震害教訓表明,建于強震區的早期結構,具有較高的地震易損傷性。如何評定這些已建結構的抗震性能,并據此進行合理的抗震加固,對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震害損失以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彈塑性分析法主要用于對現有結構或設計方案進行抗側力能力的計算,從而估計其抗震能力,自從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提出之后,該方法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到新建建筑結構的彈塑性抗震分析。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抗震靜力方法區別主要在于它考慮了結構的彈塑性性能并將設計反應譜引入了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的解釋。基本原理是:在結構上施加豎向荷載并保持不變,同時施加某種分布的水平荷載,該水平荷載單調增加,構件逐步屈服,從而得到結構在橫向靜力作用下的彈塑性性能。止因為彈塑性計量法的這種特點,已經在建筑結構抗震能力評估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彈塑性靜力分析作為結構彈塑性變形分析方法之一,以其實用性較強的優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經被列入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用動力方法計算質點體系地震反應,建立反應譜;再用加速度反應譜計算結構的最大慣性力作為結構的等效地震荷載;然后按靜力方法進行結構計算設計的方法,因此,是一種擬靜力方法。我國抗震規范及高層規范都要求在高層建筑中用反應譜方法計算等效地震力,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反應譜底部剪力法:當結構高度小于40m,沿高度方向質量剛度分布比較均勻,以第一振型為主的高層建筑;第二種反應譜振型疊加法:當把結構簡化為平面結構進行分析時,采用平方和的平方根法(SRSS方法);當采用空間協同分析或空間分析方法時,考慮空間各振型的相互影響,采用完全二次方程法(cQc方法)oral。
建成于七十年代前后的建筑物,限于當時的具體條件,基本上都沒有或者很少考慮抗震問題,很多房屋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基礎沉降、墻體裂縫、傾斜、面層剝落等現象或隱患,其中部分建筑已影響使用,甚至出現危房。鑒于拆舊建新投資費用較大,為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充分利用原有舊房,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進行加固,對部分部位及構件進行修繕,以滿足抗震設防目標,是十分必要的。而通常的方法是將結構隔震、消能減震技術應用到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中。這種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點,它擺脫了常規加固中以構件承載力為主的加固模式,尋求通過減小建筑物上地震作用的途徑,從而使結構及構件滿足承載力要求,從而達到加固目的。
合理選擇了結構的屈服水準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過抗震措施來保證結構確實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從而保證結構在中震、大震下實現抗震設防目標。系統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3.2.1 “強柱弱梁”:人為增大柱相對于梁的抗彎能力,使鋼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鉸出現較早,在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塑性轉動較大;而柱端塑性鉸出現較晚,在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塑性轉動較小,甚至根本不出現塑性鉸。從而保證框架具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塑性耗能機構和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3.2.2 “強剪弱彎”:剪切破壞基本上沒有延性,一旦某部位發生剪切破壞,該部位就將徹底退出結構抗震能力,對于柱端的剪切破壞還可能導致結構的局部或整體倒塌。因此可以人為增大柱端、梁端、節點的組合剪力值,使結構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彈性變形中其任何構件都不會先發生剪切破壞。
3.2.3 抗震構造措施:通過抗震構造措施來保證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具有足夠的塑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時保證結構的整體性。
抗震設計中我們為了避免沒有延性的剪切破壞的發生,采取了“強剪弱彎”的措施來處理構件受彎能力與受剪能力的關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與非抗震抗剪破壞相比,地震作用下的剪切破壞是不同的。
延性對抗震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性質,我們要想通過抗震措施來保證結構的延性,那么就必須清楚影響延性的因素。對于梁柱等構件,延性的影響因素最終可歸納為最根本的兩點:混凝土極限壓應變,破壞時的受壓區高度。影響延性的其他因素實質都是這兩個根本因素的延伸。在抗震設計中為保證結構的延性,常常采用以下措施:控制受拉鋼筋配筋率,保證一定數量受壓鋼筋,通過加箍筋保證縱筋不局部壓屈失穩以及約束受壓混凝土,對柱子限制軸壓比等。
[1]王平.建筑結構抗震能力評估方法[J].甘肅科技縱橫,2005,34(5)
[2]常業軍.建筑物結構易損性分析及震害預測[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0.3
[3]龔思禮等.建筑抗震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