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真誠 寬容 建立機制 構筑平臺 多元化
2010年3月3日下午,寧波市文聯在聯誼賓館舉行了寧波市文藝評論工作會議暨《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出版座談會。市文聯黨組書記李浙杭、副主席周靜書、秘書長景松健以及20余位作家、文學評論家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回顧了新世紀以來我市文學評論界發展的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認為寧波的文學評論隊伍已經初具規模,并對如何營造創作與評論比翼齊飛的良好格局與氛圍進行了展望。會議還舉行了《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浙東作家文叢”述評》首發儀式,此書是對新世紀以來寧波文學創作進行的一次全方位掃描,也是繼《時代潮涌中的寧波文學》出版以來寧波文學評論隊伍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會議由寧波市文聯創研室副主任趙柏田主持。
趙柏田(寧波市文聯創研室副主任,寧波市作協副主席):今天的會議,我們有兩個板塊,一個是《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這部書的首發式,另外是召開一個我市作家與評論家的對話座談會。會議的第一個議程是請《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這部書的主編梁旭東教授代表創作團隊,對這部書的寫作和編纂情況,作一個簡單回顧;第二個議程,我們請市文聯領導向寧波市圖書館、天一閣博物館、寧波高教園區圖書館、寧波市小作家協會贈書;第三個議程,作家和評論家的座談、交流、對話;最后領導講話。首先,我們有請梁教授發言。
梁旭東(寧波市作協副主席,寧波電大教授):非常感謝文聯能安排這么一個會議,讓我有機會向大家匯報這部書的編著和出版情況,同時向各位支持文學評論工作的同行、領導、朋友致敬。從2007年開始,市文聯就對這部書的創作有一個初步設想。當時,《浙東文叢》已經出了60余部著作,但是關于它的針對性、總體性的評論還沒有出現。李浙杭書記非常重視,專門找我們談這部書的設想,確定了本書的基本框架,又專門召開了兩次創作會議。
如何在客觀、公正評價的基礎上進行評論,我們確實是花了一點心思。今天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這部書,前面是我寫的一篇“概觀”,然后分為“長篇卷”“中短篇小說卷”“散文卷”和“詩歌卷”四大類別,每一類總評我都邀請到一位專家來撰寫,另外《浙東文叢》每一部書的作者都附上獨立的評論。這樣,參與本書創作的評論家的面就廣了,對作品的評論也更細致和深入了,而且角度也更多,把握也更豐富了。
本書的出版,難免也有疏漏之處,作為本書主編,敬請能夠得到各位作家朋友和讀者朋友諒解。下一步,市文聯也有個設想,就是希望能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寧波文學進行一個梳理。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為寧波文學評論的發展繼續做些實事。
趙柏田:剛才梁教授簡要回顧了《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的出書過程。梁教授一絲不茍的學風給我們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2007年到2009年底,整整3年時間,我們可以想象其中的辛苦非同尋常。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梁教授領銜的各位評論家朋友這種踏實、細致的研究作風。
榮榮(寧波市作協主席、《文學港》雜志社主編):梁教授和大專院校的評論家們為寧波作家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這部書做得非常漂亮,有總論,有分門類的述評,也有單本書的評論,作為本書的關鍵部分,總論和述評都寫得非常專業和到位,也挺客觀。
寧波的文學創作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大家一直有個呼聲,希望文學評論和研究這一塊能更加強。說到評論的作用,我覺得有三點。一是幫助讀者理解作品,通過評論家的解讀,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以及思想藝術,這里評論家起到的作用有點像教師。二是幫助作者分析創作的利弊得失,使得作者能夠更好地進步,這里評論家起到的作用有點像醫生。三是向外宣傳和推介的作用,這里評論家就有點像宣傳員。
目前寧波文學界究竟需要怎么樣的評論?在寧波文學總體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評論工作的著眼點我覺得應主要放在向外界的推介、宣傳上,將更多尖銳的批評放在對外的交流上。這樣,既能幫助作者進步,能讓外界知道寧波作家。評論家們是否也可以對寧波的一些作家分類?對一些重點作家進行全面的、跟蹤式的評論研究,對一些有潛力的作家和文學新人,是否給予更多關注?也可以分門別類地開多層次的研討會?
《文學港》作為一塊陣地,我們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為本地作家服務。今年我們也專門推出了3個面向寧波作家的欄目:特別關注、作家評說、八面來風。我甚至有這么一個設想,我們也可以提供專輯和增刊,作為寧波文學評論的一個平臺。
鄭健兒(浙江萬里學院文傳學院副院長):我是寫兒童文學評論這一塊的。其實我很想更多地做一些本土作家的創作研究。當時在寫的時候,寧波有那么多的兒童文學作家我不了解,我只寫了李建樹、徐群飛和余通化三個人。寫完了以后,才發現有很多人還沒有關注到。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我們本土作家的創作現狀。
江曉駿(寧波市作協秘書長、《文學港》雜志社編輯部主任):今天參加這個會議,我的身份有點多樣。第一我是《浙東文叢》的作者,在此我要向各位評論家們表示感謝;第二我是市作協的秘書長,負責作家的聯絡、組織和服務,如何溝通作家與評論家之間的聯系,及時獲得作家的信息方面,我們以后要改進,評論家希望看到作品,作家也希望受到評論家的關注,對雙方都有好處,剛才也說了,有時候缺少平臺,作家協會起到的也應該是這么個平臺作用;第三,作為編輯,我在主持“作家評說”欄目,我希望能夠得到寧波本土作家和評論家們的更多關注。
鄭煬和(鄞州黨校副教授):今天我作為專家坐在這兒,感覺如坐針氈。我的導師徐岱教授曾經教導我們,做人要厚道,評論要刻薄。刻薄的意思,就是客觀。剛才榮榮老師談到評論的三個作用。我寫評論也有自己的理想,一是普及文藝理論知識,很多人認為詩是看不懂的,詩是深奧的,詩是分行的,小說是講故事的。但是,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不僅僅如此。二是去發現好的作家,好的作品。
我不同意剛才榮榮老師說的,批評、尖銳的批評放在私下里說。我認為,有爭議也是很好的宣傳,講好話對文學是有傷害的。當然我也不反對,批評家要對作者寬容,作者也要對批評家寬容。在寫作過程中,我也向梁教授學到了兩點,一是真誠地贊美和批評,都是非常有價值;二是批評要有善意,善意需要修煉。寫這篇詩歌評論,是我的收獲。
趙柏田:我覺得你的批評態度里有一種理想主義情懷。真誠是評論家的必要品質,正是因為有了真誠,才會有對作家、作品的犀利的批評。批評家的風骨就是建立在真誠的大前提下。
劉華(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談到評論家隊伍建設,我想談兩點個人的想法。一是擴大評論家的遴選范圍,建立評論家的儲備機制。寧波有很多高校和與文藝相關的專業,其中有不少對寧波文藝創作有熱情也有才情的評論者,應該注意發現他們,將他們納入到寧波文藝評論家的隊伍中來。我們的文聯、作協可以組織一些諸如文學沙龍、研討會之類的活動,通過這樣的一些平臺和中介,讓他們與作家們有更多的溝通與交流的機會;二是寧波的報紙與傳媒也應關心寧波的文藝評論,為評論家提供必要的展示自己的空間。在現代社會中需要保持文學創作、文藝評論與出版傳媒的聯動,文學才能獲得真正的繁榮。
王福銀(教授,浙江萬里學院文傳學院書記):我們寧波近幾年的文藝創作可以說是建國以來最為繁榮的,取得了一些標志性的成就,“文學甬軍”與“新甬商”相互輝映,成為寧波經濟文化的表征。據我觀察,我們寧波的批評家,大體由三類人構成:文化單位從業人員、學校教師以及自由職業者。批評家大多數出身于評論經典作家的作品,換言之,因評論寧波本土作家而躋身批評家行列的比較鮮見,由此可以引出兩個追問:寧波當下的一線作家能否進入批評家的法眼,其次,寧波的作家作品是否需要批評?答案都是肯定的,同時也可以延伸出這樣的基本結論,對于“文學甬軍”的批評前景非常廣闊。
所以,對于寧波文學批評家的隊伍建設我有如下建議:在推廣基礎上的提煉和總結,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智力,為我所用。概括起來說就是12個字:建機制、筑平臺、善經營、勤收獲。總之,作家和評論家有個共同點就是對于某個事件或某種現象的解讀者,都有一個放眼八荒、求諸內心的過程,按照目前寧波經濟發展態勢,文學不繁榮是沒有道理的,希望這種一起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
趙江濱(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創作與批評的關系從來就是共生共存的。因為純粹的創作并沒有為藝術的全部價值實現提供全部條件,它只為藝術的價值實現提供了一種可能,藝術品的藝術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必須借助讀者的閱讀行為來實現。這是常識。良性的批評是對創作價值的有效確認,可以促進創作的提高,另一方面,有效的批評也可以促進閱讀的熱情,并提升讀者建設水平。因此,批評是創作與閱讀的重要中介力量。但是,不容忽視,由于歷史原因,寧波的批評隊伍是弱小的。批評的聲音是微弱而近乎缺失的,對創作和文化市場是缺少應有回應的。
所以,激發寧波文藝批評的活力,搭建一個文藝批評的平臺,是必要的。具體來說,我認為有這樣幾件事要做:要組建一個寧波文藝批評的核心隊伍,這個隊伍有一定的資質門檻,同時盡可能涵蓋較廣的社會領域,對寧波的文藝創作進行廣泛的回應與持續的關注。以相關報刊作為批評的基本陣地或平臺,以全國或寧波地方的文藝熱點問題作為批評活動的主旋律,既營造氛圍,又促進創作與批評的水平提高,同時對文化市場產生應有的指導作用。第三、以課題凝聚批評隊伍,引導批評著力點,使批評成為寧波文藝活動的一股建設性力量。第四、傳遞文藝創作信息,促進創作與批評的交流與互動,使批評更有針對性,創作更具參照點與動力感。
任茹文(博士,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在寫中短篇小說評論過程中,我比較有意識地讀了我們寧波作家一定數量的作品,我有個感受,現在很多做批評的,未必會寫東西,未必知道文字的重量,輕重。同時,在跟寧波作家接觸中,也讓我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品質非常務實、現實、功利,在這樣的城市品質中,寫作者的熱情非常讓我吃驚。我非常感謝在這么個蕪雜的時代里,還有著這樣一種地方文化傳承、文學追求精神,這一點讓我感動。
當下寧波作家的創作,就我所評論的中短篇小說而言,我覺得,作家們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思想,也不在于所謂的對時代本質的把握,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語言。那么多年,我們的傳統語言教育和審美教育欠缺、缺失和斷裂的情況下,我們作家更多的弊病是辭不達意,沒有辦法用很準確的語言來描述他想表達的東西。這是一個很鮮明的感受。目前,無論是寧波的寫小說的作家們,還是全國文壇,都力圖把握時代的大事件,回到日常生活的敘事。但是這個日常生活的敘事當中,我覺得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誤區,就是作家在一個很小的圈子里面,在很低的層面上,來復制生活;缺乏對蕪雜的、浮躁的、多元化的、看起來光芒閃爍的時代的本質的理解。很多小說家們在絮絮叨叨的講述個人的觀點。
當代文學如何經典化、歷史化?在這么一個文學現場中,我們每個評論家都負有責任,要把好的作品傳播給讀者,也流傳給歷史。
趙柏田:任茹文以批評家的敏銳,指出了日常生活敘事的模式化有可能消解精神高度,這值得作家們警惕。
黃百竹(寧波日報文體部主任):作為《浙東文叢》的作者之一,感謝文聯對我的提攜。作家我不敢當,我今天就作為副刊編輯來談談我的想法。文學評論有一種媒體評論,包括發表在報紙副刊上的各類文學評論。這一類文學評論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大。我覺得,文學評論要讓更多讀者看到,應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報紙上發表的文學評論,不同于專業雜志、學報,一般而言篇幅都比較短小;同時,不能太學理化,要感性點,在短篇中盡可能傳達信息量;另外,時效性也有點講究。日報副刊一直有個想法,想開個專版出來,希望以后我們大家多合作,在報紙上多向讀者提供本市文學創作信息。
謝志強(寧波市作協副主席):這部評論集是一種階段性、地域性的文學評述,或說是寧波這座城市的文學面貌的描繪。此書是建立在《浙東文叢》這套61部系列文學作品基礎之上的評述,針對性很強,將文叢中的每一部作品,每一個作家進行有點有面地觀照、剖析,而且,全景式的總述和個案式的評述的總分銜接得較為到位,極為嚴謹,不但展示出寧波作家的創作風采,同時顯示了寧波評論界的獨特視角。
文學評論是耗心耗力的事情,其本身要具備一個強大的見識功底和發現能力,作為作家,我期待的評論家是“扳倒消息樹”的人,是能將一個作家的文本放在全國乃至世界文學的潮流和格局中來觀照和定位,同時指出其創作的局限性、可能性,評論家是批評并指出“寶”藏在何處的人,能夠進入文本內部,將作家的感性文本轉化為評論家的理性剖析。
所以這部評論著作,有著開創性和建設性的意義。今后,希望加強評論家和作家進行直接和間接地互動交流,從而促進寧波文學的繁榮。
蔡康(寧波市作協副主席,寧波晚報副刊部主任):剛才聽了很多專家的見解,我在想,文學評論從世俗層面上,就像寧波人講的,是一種“鬧熱”。說到寧波文學的繁榮,如果評論跟不上,很多作家出的書可能最終都會遇到“冷落”的尷尬,但評論一來就熱鬧了。不光是出書,對作者而言,我也是一個作者,什么時候能夠激發創作的激情,一是看了一本好書,二是看了評論家的評論,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兩本寧波文學評論集,我從頭到尾都看了好幾遍,可能也有批評到我的原因,另外也是一種學習。所以說,文學評論的功能,在我看來,一個可能是在于營造氣氛,二是跟作者息息相關。文學批評,對作者確實是有幫助的。很多作者在寫作中遇到的困惑,表達的迷惘,好的評論能一針見血,把這些東西都理清了。我們晚報的副刊天天都有,每星期還有一個“讀書版”。我們“讀書版”永遠是向本地作者和評論家敞開大門的。
賀雪飛(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講。創作是非常辛苦的,沉甸甸的兩本著作,充滿了發現,即使剛才任老師所說的無語,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發現。就我們的評論隊伍而言,我覺得還需要建設。我們這部剛剛出版的評論集里仿佛能夠看到希望,寧波評論隊伍雛形已經初具。
誠然,寧波評論有不少陣地,《文學港》雜志和各種書、報紙都是良好的平臺。但是,我認為,目前宣傳,要利用整合傳播的優勢,要強化和相信傳播的力量。我2000年后一直在搞傳播學研究,我覺得對我而言,非常有用。文學評論是否也應該進入整合傳播呢?因為,文學評論不僅僅是專論、評論文章的寫作,評論更應該是一種活動,范疇廣泛,豐富多彩。
最后一點,我建議,應該加強評論界與作家的寫作與交流,以此為契機,真正建立跟蹤式的研究,同時也可以構建更多工作室模式,使我們評論能更加深入。
趙淑萍(寧波電大教師):《搭建寧波文學騰飛的平臺》的編撰,調動了作家、評論家、讀者的多方參與。評論家與作家之間形成了交叉互動。評論家們理性、嚴謹、冷峻的剖析和作家飛揚靈動、別具一格的文字相映成趣,對寧波文學的整體觀照和對單部作品集的具體闡釋點面結合,形成了生動熱烈的爭鳴場面,呈現了寧波文學絢麗多彩的景觀。
如果說,兩年前,《時代潮涌中的寧波文學》主要是對寧波一些重點作家進行聚焦,本書在追蹤關注老作家的同時,也簇擁著大批文學新人繽紛亮相。這跟《浙東文叢》的選題原則有關。事實印證了“五個傾斜”在寧波文學繁榮和持續發展中的意義。
評論家們對作品進行了細致地研讀,把寧波作家的創新點和閃光點評析得較為到位。批評的力度加強了。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到文學評論隊伍的成長。
黃素華(寧波工商與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首先要感謝市文聯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全盤地了解、閱讀,進而評析這幾年結集出版的《浙東作家文叢》中的散文集。這樣大批量的閱讀散文集,一方面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各個作者的寫作情況,但另一方面卻也折射出散文寫作中存在的一個較大問題:具有自己鮮明寫作特色的作家比較少,讓人印象深刻、值得詠嘆再三的散文作品也相對比較少。那么作者是否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作品能給大家留下點什么?我能否通過最大的努力來留下一部經典?面對用心寫作的作品,評論家是尖銳地剖析出種種問題,還是溫和地贊美?是純理論的文本分析,抑或是通俗化地表達?
李浙杭(寧波市文聯黨組書記):首先,非常感謝梁教授領銜的這個團隊,在短短的時間里把這件事情做好。從動議的策劃、提綱、論證,到最后的編輯、修改、出版,今天做一個階段性小結,不容易。編這部書,梁教授傾了全力,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學識、能力、水平、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的展現,特別是要有一定膽魄。作為主編,對本書負責任,要讀者能接受。梁教授冒了風險,人格魅力我很欽佩。我們應該充分肯定這部書,肯定這個創作團隊的成功。
第二,我想講講文學評論的意義。文學評論在文學格局中的地位大家都清楚。寧波缺少的就是文學評論。前年,《時代潮涌中的寧波文學》出來后,我們大家都很興奮。如果一個地方文學缺少批評,對作家沒有好處,對文學繁榮也沒有好處。我主張長痛不如短痛,開門見山地指出他的問題,這樣對他有好處,激勵作家在今后的創作進程中怎么樣去思考,怎么樣去深入生活,怎么樣整體構思,怎么樣用更多的語言來豐富作品……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不僅是為一部書開研討會,更重要的是凝聚了這支文學評論隊伍。既有高校老師,也有喜歡、熱愛文學評論工作的專家和作家,今后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經常組織開展類似活動。
最近幾年,寧波文壇有一定量的積累。市文聯主持的《浙東文叢》出了70余部書,2000余萬字的容量。有些人也許會問,這些作品中有多少是精品?有多少是人們喜歡看的?我想告訴大家,我們的本意是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把寧波作家推出來,目的是培養新人。我發現《浙東文叢》里有好多文學作品,如果讓作者本人去出書,估計有一半以上恐怕有種種原因不會出。我們文聯推他們一把,幫他們出書了以后,又請評論家進行關注,對他今后創作一定會有幫助。沒有量的積累怎么會有質的提高?今后寧波文學要出大家,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就是在為他們的成長做鋪路工。
下一步,市文聯、市作協要更關注文藝評論隊伍建設。文學發展要有一定的時空、氣候和土壤。我們要利用氣候、培養土壤,讓寧波文學更好地健康地繁育。我們的主要目的還是推動。希望我們多加強聯系,把寧波文學一步一步往前推!■
責任編輯 李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