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還未到老就喜歡懷舊,喜歡追溯過去的一些美好記憶。前不久的一個晚上,我回家路過社區內的操場,恰好在放映露天電影,雖然觀眾寥寥無幾,我卻還是駐足觀看起來。這也使我想起小時候在老家看露天電影的情景,它正如一張泛黃了的舊報紙,內容與實質早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但不經意間給我留下了揮之不去又不可磨滅的永恒情結。
現在露天電影基本上消失了,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環境的改變,看電影可舒適地坐在包廂或明凈寬敞的影視廳里,你感覺到不累;更有好多的精彩大片,國外的、國內的,等著您去看個夠。然而我總覺得七十年代看露天電影是最難忘、最奢侈的了。雖然看露天電影的年代說起來有些久遠,但在我的記憶中卻“映”得很深很深。那一幕幕的電影場景,依然蘊藏在我童年美妙的記憶中。
七十年代是我成長的年代,這年代什么都匱乏,唯有淳樸的鄉風令人難以忘懷。當時公社的電影放映隊,從縣里租來片子,然后去一個大隊一個大隊地輪著放映,輪到一次差不多都要盼星星盼月亮。記得當時公社駐地的集中放映場是在一個操場上,操場很大,可容得下幾千號人一起觀看。平時操場偶爾用來開大會的場所,有一人多高的臺墩,臺墩兩邊有水泥立柱,放電影時幕布就拉在這兩邊的水泥柱上。每逢放映日,公社駐地附近幾個村的村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爭先恐后匯聚在這個大操場里。碰到精彩的片子,如印象中的《少林寺》、《紅樓夢》等,鄰鄉、鄰村的人都會聞訊從十幾里或幾十里外的趕過來看,個個看得興致勃勃。
而住得近一點的村民往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捷足先登,早早從家里搬來了長木凳、竹椅子、小板凳等占據著前面的一些位置,而那些遠來的人就只好站在沙塘墩上觀看了,更有一些頑皮的小孩干脆爬到合抱大的古樟樹、沙樸樹上看。那時我最喜歡看反背電影了(銀幕背面的影像),有幾部電影看了印象很深,如潘冬子的《閃閃紅星》、《洪湖赤衛隊》、《冰山上的來客》、《永不消逝的電波》、《上甘嶺》、《天云山傳奇》等等,這些片子看后我都耳熟能詳,一口氣能背出一大串片名來。更難忘的是看了這些電影,至今我仍歷歷在目。
那時我也不知從哪里來的勇氣與決心,每晚跟著電影放映隊從崇山峻嶺的東坑、周家嵐、張家山,又一路跟到半山岙的西岙、合岙,平原地區的張家面、蝦爬袋……同樣片子的電影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些電影的情節以及對話臺詞熟得都會背了,不同的是銀幕前面看累了,又去看銀幕背面的,再去找找另一種感覺。漸漸的我的心中開始仰慕這些電影放映員,并天天企盼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放映隊員,走東奔西給村民帶來快樂……
看露天電影中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的確令我難以忘懷,一些情結至今久久不能釋懷。如今露天電影如過往云煙幾乎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但它卻牢牢映在我的記憶中。每每想起它,仍覺得它有無限的魅力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