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 悟
天藍草碧,云白風清。推窗放眼,那青山也是一派尊嚴,那綠水也是一脈智慧。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曾隨一襲白衣傲岸清高的謫仙人,觀飛瀑直瀉,銀河倒掛,笑看風起云涌。
曾隨風流倜儻豪情不羈的東坡居士看赤壁風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任千堆雪在心頭翻滾。
曾看明麗的南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曾望遼闊的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但之前,我不曾在漫山的迷霧中千巖萬轉(zhuǎn),迷花倚石,體會那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霧中看泉,自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細流從山間涌出,化為白沫,化為飛雪,化為玉屑。于是,在濃濃的霧氣中,簡直是分不出何為流水何為霧。正是亦實亦虛,亦虛亦實。卻也是“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吧。
霧中看泉,不如以鼻代目。山中的霧氣,清涼如蘭,也許因為繁枝綠葉的呵護,山中的泉水,更多了一些泥土的芬芳。深深地吸上一口,頓覺精神百倍。感受到的,不僅是花草的輕柔,還有山巖的堅強。
流水滲入巖石中,忽而又從碎石中瀉出。流水即將逝去,不管前途坎坷,山石阻道,它也要勇往直前,掛云帆,寄滄海!
我,也不曾在漫天的迷霧中,捫天歷井,仰首脅息,撫膺長嘆。
霧中聽風,卻怎么幾個文字了得?不如仿古人登山作詞,憑欄高歌,卻是更有意境。行至山頂,坐在石上,任東南西北風。于是釃酒臨崖,迎風賦詩。卻果真是“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至;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且作歌長吟,歌曰:“日兮月兮,忽不淹矣。鳳兮鳳兮,胡不吾與?望美人兮不吾綺,復留世兮焉求?爾來把酒圖一醉,但愿長醉兮不復醒!”
霧中聽風,不如以目代耳。風輕輕地推著霧,好似微風鼓浪,一層一層,一陣一陣。不,準確地說,應(yīng)是一層層,一陣陣。一波還來不及,一波早就過去,茫茫霧海如夢初醒。風與霧交融為一體,形影相隨。有時,它們是大氣的,具有山奔放的秉性;有時,它們是含蓄的,如蓄洪,似乎是在壓抑,等候著迸裂的時刻!
在霧中,在泉中,在風中。美麗在流逝,更在涌來。這美麗,是時間與空間的交匯,是其中一個微點。但它已經(jīng)永恒化了。
我不禁詫然。原來一切的事物,如加以詩情和智慧去涂染,都是深沉而激越的美麗。
冷然的清醒,超逸的朦朧,不安的安閑和永恒的寧靜。嗚呼噫嘻,人間之情,莫不在此!
把風景點亮
四季可以多彩絢麗,如果自然愿意。風景可以無處不在,如果你愿意。
自然永恒,它的美是一種大意境,沒有人不為之嘆服。其實不用那樣驚天動地,那樣轟轟烈烈,你也可以擁有美麗的風景,它就在你身邊。
掬一捧清涼的月光,捧一抔芬芳的黃土,采一片通紅的楓葉,發(fā)現(xiàn)精彩的風景,也就在你身邊。
正如蘇軾的一貶再貶,但他仍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情,仍能以“把酒問青天”的豁達笑對人生。也許仕途失意給了他巨大打擊,但卻不能熄滅他心中的“為報傾城隨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火焰。于是他不頹廢,不消沉,在熟悉的地方找到了風景。赤壁泛輕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他笑看人生潮起潮落,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豪邁樂觀的身影,立地頂天。
再如顏回,孔子這樣評價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在生活中找到了風景,于是,歷史的深巷中,傳出了悠然的歌聲。
又如陶淵明,擁有“久在樊籠里,復得還自然”的舒暢。“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塵世中的紛紛擾擾又奈他何?他找到了身邊的風景。草堂上堆放的幾卷古書,亦是足以將世間剪不斷的恩恩怨怨拒于柴扉之外。
在熟悉的地方,杜甫看見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的美景;王羲之描繪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風光;王維寫下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篇。
尋找生活中的亮點,發(fā)現(xiàn)身邊的風景,你可以融入“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的意境;沉醉于“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于秋”的清涼月夜;收獲“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喜悅。
點亮你的風景吧!你會發(fā)現(xiàn)道路兩旁繁花似錦,芳香彌漫,風景無限。
蒹葭·白露·秋
早上醒來,看見某人的句子:最愛深秋。
不覺一驚。倏然想起前天是白露,都說氣溫會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大減,怪不得天氣驟變了的。一絲絲的涼意,不知是從窗外滲透進,還是從心底散出,甚是清爽。
于是一個人跑到學校里的湖邊看蘆葦。記得春天的時候去郊外看油菜花,同樣是一望無垠的樣子,心境卻大不相同。同樣是黃色,一個金黃,一個枯黃,生與死的強烈反差充斥著內(nèi)心。
站在湖邊,透著淡淡的霧,伴著微涼的風,散落在草上、花上、葉上,更多的是凋落在蘆葦上,于是化為露,結(jié)成霜,待到太陽初升的那一刻,又重新化為霧水,隨著透過冷清世界的那一絲暖暖的光線,回到了天空。感覺只是一瞬的事,還沒緩過神,一切都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可是,它又是那么長,長到了一個輪回,也許在這一瞬之間,螻蛄都過了不知多少代了呢。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化成風,幻成雨,輪回之后,到底是開始,還是結(jié)束?
蘆葦,本身就是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回憶里,總是少不了這撓癢的天然尤物。藏一只蘆葦,待到伙伴正要入睡時,放在眉間頸后鼻前,特別是水溝、印堂、天柱三穴,玩伴被弄醒后的微怒然后追逐戲耍,甚是好玩。放學回家的途中,也總少不了順手折幾根,做成各種小東西的樣子,或者只是簡簡單單地打個結(jié)。結(jié)果到高中的時候,看到“結(jié)草”一詞大笑不止。更多的時候,則是在湖邊若有所思地裝作文化人,不免總要隨口頌上幾句詩詞才像的,最多的,卻是蒹葭蒼蒼。呵,多么凄美而又婉約的名字,比之前者,我更喜歡稱之為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多少詩詞也不能出其右啊,相信沒有人不會隨時背上幾句。也許是本身彌漫著的悲觀主義色彩,更加令人愛不釋手了呢。一直覺得蒹葭中的伊人,比之關(guān)雎中的淑女更加令人神往,淑女確實美好,但是伊人呢,卻有著更多神秘的品質(zhì)。同樣地,這個伊人又令人痛恨,因為她如同《奧德賽》里的希拉一樣誘惑你,令人迷失心智。
靡靡之中,似乎看到蘆葦深處清風微擺的衣角,不知道是由于露水的折射,還是白霧的虛幻。所謂的伊人,居然在千年之后,萬里之外,被我看到了。分明知道是幻覺,卻依然努力地去看,嘗試著去接近,溯游從之,溯游從之。然而,夢幻始終只是夢幻,漸漸地黯淡下去了。逼真也罷,美好也罷,該逝去時就隨它去吧。
清風白云等閑度,流觴曲水不須歸。
讓留白成為一種習慣
自然的留白,是一種習慣,是不著一字的風流!
曾觀賞過右軍的筆墨,千金一字。更多的是惜白如金。正是這一塊塊空白,使得書跡瀟灑得恰到好處。曾觀摩過八大山人的畫跡,黑白相濟,在迷惘中的空寂中,一筆點透,何等的神奇。
留白,本身就是一種超然灑脫的水墨!
曾拜讀過莊子的《南華經(jīng)》,虛實相生。乎之夢蝶,乎之成鵬。然后留下讀者無盡的迷離的空白。留白,也是一種神秘的大美!
讓留白成為一種習慣!
留白,就意味著放棄。這是一種絕處的逢生。因為放棄,是為了更珍惜原有。留白,也意味著珍惜。這是一種先疾國家而忘私仇的大氣。因為珍惜,所以要有所放棄。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珍惜自身,放棄世俗,似乎是一種美好的選擇。
洛陽紙貴,長安米貴,郊寒島瘦蜀道難!蜀道難,卻有人彳亍在蜀道之間。他手持綠玉杖,身登青云梯,瀟灑于太虛之境,遨游于天地之間。他用一生的豪情,在中華這張大紙上書寫了無數(shù)光焰萬丈的詩篇。留下的,只是那貴妃捧硯,和俗世的爾虞我詐。太白的留白,突顯了他的輝煌。曾經(jīng)的留白,汗顏古今多少弄臣小人!
南山之下,東籬之隅,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結(jié)廬孤山下,是吳山為越山,越山為吳山。只為,林逋為了梅妻鶴子,放棄了仕途,也放棄了世俗。于是一闋長亭暮中飄出縷縷茶香,把凡塵俗世擋在了書卷之外。和靖先生的留白,多了一分淡雅,多了一分無為。曾經(jīng)的留白,多少人嘆!
其實魯迅曾經(jīng)說過,把可有可無的全部都刪去,毫不留情。是呵,可有可無的,不如留白來得簡潔,來得神秘,來得大方。讓留白成為一種習慣。留白,不止是放棄,也是襯托——襯托你心中的那一座精神家園。這精神家園啊!這更應(yīng)該我們?nèi)フ湎А?/p>
熱愛生命
初夏的尾聲已近。曾在百花似錦中,草木欣欣向榮之間,怡然擁有了萬物。
從姹紫嫣紅的大地到澄明萬里的藍天,都在飄逸的衣襟旁悄然逝過。
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牽扯出四季的反復輪回,哺育出萬物的生生不息。
不必哀吾生之須臾,更不必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如是,去日苦多。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yīng)對酒當歌,撫壯棄穢,騏驥以馳騁,道夫先路。
汩羅江頭,屈原披頭散發(fā),抱石投江。人道其忠烈愛國。但回頭想想,屈原一定要選擇死嗎?答案是否定的。他以死殉國,楚國就保下來了嗎?頃襄王親賢遠佞了嗎?后來楚國就沒有小人禍國殃民了嗎?沒有!也許他堅強的活著并與之抗爭,可能更能激勵后人。
然而,我卻更推崇李密。他之所以有陳情一表留傳至今,正是因為他熱愛生命。他怕祖母煢煢,思垂空文以自見。因為他的理智的選擇,才出了千古至孝之跡,在中國歷史長卷中,增添了輝煌的一筆。
因為熱愛生命,我們心存感激;因為熱愛生命,我們滿懷憂憤;因為熱愛生命,我們甘于淡泊寧靜的日子;也因為熱愛生命,我們敢于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
清清爽爽,認認真真地活著,活著是熱愛生命,忍辱負重地生,生又何嘗不是熱愛生命!
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劃亮的光華。飛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去追求的光與熱。人類的永恒呢?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一襲白衣,凌空飛舉,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正是蘇軾。一次次的悲歡離合,一次次的官場上的大起大落,煉就了他一身錚錚硬骨,凝聚了他一腔朗朗硬氣,成就了他生命的永恒。生命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生命就是“一樽還酹江月”;生命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生命就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而熱愛生命,就要“會挽雕弓滿如月,西北望,射天狼”。熱愛生命,就要任千堆雪在心頭澎湃;熱愛生命,就要“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達。不變的安閑和永恒的寧靜。這,就是生命的永恒。
冥冥之中,上天告訴我,選擇永恒,就要選擇承受一切。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錚錚信念;“會挽雕弓滿如月,西北望,射天狼!”是炯炯理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更是如海的胸襟!
歲月似劍,風雨如磬。漫漫人生路上,不妨品味一下看似無味的生活,關(guān)注一下忽略太久的靈魂,對流逝的美麗盡情地呼喚:熱愛生命!
驀然回首
以往在戲院里看演出總是挑最近、最熱鬧的位置,全然是為了更清晰地觀看劇場和演出。然而,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愈發(fā)喜愛坐在角落中了。
正如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一樣,劇院中,臺上如海,臺下亦如海。叫好聲,鼓掌聲,驚嘆聲此起彼伏。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中,你很快就被鼓動,于是也加入了喝彩者的行列。手拍麻了,喉嚨喊啞了,演出結(jié)束了,便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一覺睡到天亮。
一直以來我也是這樣,但久了以后便乏味了。于是,漸漸發(fā)現(xiàn),坐在觀眾座席里,所見的莫不是臺上的重復的演出和前排的一抹烏黑,所聞的也只不過是臺上的玄幻之音和臺下的叫好喝彩聲,而其它的,也沒有什么了。
偶然的一次,我心血來潮,站到了戲院的最角落里,默默地審視著眼前的一切。剎那間,原來熱烈的視覺和聽覺已不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冷靜,一股莫名的激流。看著眼前如火如荼,心中卻冷得恐懼——那是寂寞。我驀然發(fā)現(xiàn),人其實是寂寞的,只不過是周圍須臾的歡樂才帶來心靈的溫暖,而且只是暫時的溫暖,或許可以稱為安慰,但一旦面臨無助,人又會寂寞這是理所當然的。眾人一起分擔寂寞不就沒有寂寞了嗎?而如果個人的寂寞比之于眾人的過于強大,那么寂寞一旦來臨,人當然無法抗拒。
漸漸地,站久以后,我便習慣了這感覺。
看看臺上的演出和臺下的喝彩,我突然覺得這是多么的不和諧。欣賞,是需要靜下心來的,無言地望著那種輝煌或是闌珊。而臺下更多的,卻是一些裝懂的人的起哄,發(fā)展到不懂的人的鼓掌,再到極少數(shù)的人的不得不隨聲應(yīng)和,倘若堅持真理,往往會被別人看作瘋子,被人鄙視。
而我卻忽然有了一種感覺,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感覺,但我不知該喜還是悲,喜的是自己未入歧途,悲的是則是眾人的迷惘與無知。
我忽地想到很老的的一首詩,大概是說,你在樓上看風景,看到了人;橋上的人在看風景,看到了樓上的你。
的確,當別人正在臺下笑看著我時,我便是這么想的,但他們看到的是我的行為,而我看到可能是他們的心理和思想;他們看到的是表面,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方面,但我不能確定,這是否就是所謂的本質(zhì)。
看電影時,我會看著某個人入迷,但他往往不是主角。那配角的一顰一笑,抑或是一個動作,都反映了他的性格,品行。主角,卻都往往是擁有正義感的人,再去看也便沒有意義了,于是,配角漸漸成了我心目中的主角,而主角卻慢慢變成了配角!這不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嗎?這其中孕育無窮的哲理。正所謂太極兩儀,陰陽相生相克。這不正是物極必反嗎?而這,更是為人處事的道理!
如果你也倦了,不妨換一個角度看看,也許會發(fā)現(xiàn)別致的風景。驀然回首,也許會看見,真正的美好,或是在燈火闌珊處,或是在小橋流水人家中。■
責編 曉 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