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一號埋藏坑出土一件銅制柱形器,最初,由考古工作者定名為“龍護柱”。1992年,《四川文物·三星堆文化研究專輯》封面刊出該圖,并標注“三星堆出土龍護柱”(本文圖一據上述封面圖描摩)文字。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三星堆祭祀坑》,編著者將“龍護柱”稱為銅“龍柱形器”,并刊出正視、側視、后視三幅線描圖(圖20,KI:36)。
駱賓基《三星堆出土的古蜀“龍護柱”族標考》說:“我看到一件頭生四角的龍爬柱式青銅制品……原廣漢考古學者定名為‘龍爬柱形器’……是一龍四角,且都是羊角。彎向頭部兩側的是兩支綿羊角,長而粗,角體的每個環節,也是工筆般精細。另外兩支犄角在頂部,是朝天直豎的兩支短短的山羊角”。駱先生認為它是一種“族標”。此器物(復制品)陳列于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門廳前,是一進門就看到的第一件器物。
筆者仔細審視“龍柱形器”,感覺那兩只山羊角及羊胡須是非常寫實的:兩只角的后側應是兩只耳朵, “耳”的向前的一方是凹形的耳槽。兩只羊耳長大且向下彎曲,顯系被夸張的耳朵。加上羊的頭、頸、身軀、腳,整體而言,可說與龍無涉;確定為羊,應該沒有疑問。因此,此器可以定為“羊柱形器”。羊柱形器的柱的上端(斷面)是橢圓形,其長軸約為88毫米,短軸為80毫米;羊身總高約148毫米。兩羊耳尖外側相距約88毫米。
《禮記·王制》載:“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古代舉行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稱為太牢;只具備羊豕稱少牢。《儀禮·少牢饋食禮》載:“設俎,羊在豆東,豕亞其北,鮮在羊東,臘在豕東”。這是說祭祀宴會時,重要供品(食品)的放置位置。
《三星堆祭祀坑》說:出土的早期圓尊“均為牛首圓尊”、“器物肩部的牛頭肥碩,角粗大”;早期的銅“肩下鑄有外卷角的羊頭”;晚期的銅尊“二件為牛首圓尊,……另兩件為羊首圓尊”。“牛頭肥碩”說明是上佳祭品(食品)。“羊柱形器”的夸張大羊耳,也說明此羊是上佳祭品(食品)。
金沙遺址出土有“銅牛首”,《金沙——再現輝煌的古蜀王都》說:“銅牛苜(2001CQJC—198):高4.64厘米,寬3.35厘米,牛角高翹,向內彎曲……三角形雙耳向兩側聳出……耳朵中部下凹……此類牛首常出現于商代至西周之際大型青銅容器的肩部”。
金沙遺址還出土一件“銅龍形器(2001CQ JC-506):長9.76厘米,寬5.4~6.43厘米,厚0.15~0.2厘米”。該器呈弧形,為一龍首形飾……下顎平直,上顎共三齒……龍須從嘴上吻向后翻卷形成羽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遺址出土銅器概述》說:“銅牛首:2件……銅龍形器,3件。僅存龍頭部分,龍頸以下殘斷。銅龍形器與三星堆KI土的龍柱形器的風格較為接近。在三星堆KZ中還出了28件銅龍形器,說明龍在古蜀文化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這件金沙的銅“龍形器”沒有三星堆的銅“龍柱形器”(圖一)的羊角、羊身、羊胡須,牙齒也不同,兩者可謂迥然有別。因此,筆者認為,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所謂銅“龍柱形器”稱之為“羊柱形器”,似較合宜。
羊是祭祀宴會時,太牢或少牢必用的物品之一,那么,青銅鑄制的“羊柱形器”應該是用于祭祀的一種青銅禮器。蜀族崇虎,不崇龍不崇羊,“羊柱形器”不可能是什么“族標”。這是筆者的初步考析。